《包公審驢》教案
一.設計理念: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珍視學生獨特的發現、感受、理解與體驗,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走進文本,與文本充分對話,獲得閱讀體驗。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創設情境,深入閱讀課文、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創設情境,深入閱讀課文、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懂得智慧的作用,從小養成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
4.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包公辦案的深思熟慮和足智多謀,懂得智慧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受;
1.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包公審驢。這個案子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
(有意思,很吸引人,是個奇怪的案子,猛一看覺得無法破案。我也覺得這案子很奇特。)
2.書上有一句話也從側面表達了這個意思。找出來,劃上 “____” 。
多媒體呈現:
3.這是老百姓的反映,大家的感覺,你體會到什么?
這句話應該怎么讀,哪些詞語需要強調?(抽讀)
有生以來:從出生到現在。 就是活多大歲數的人也沒經歷過。 希罕少見程度為歷史之最。
聞所未聞:聽到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形容事件極其罕見。
奇案:奇當離奇講,指極為離奇特別的案件。
四面八方:范圍之廣、數度之快。
4.是的,這個案子的確與眾不同,可以稱之為――――奇案一件。
讓我們首先去了解一下這件奇案案發時的與眾不同吧。
二.三自學釋疑
1.學習1-2兩節。
(1)請自由讀1-2節,
a.這個案子中的小偷,與平日聽說過的小偷相比,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一般小偷都是直接偷走財物,這個小偷卻是用一頭瘦驢調換了王五的好驢。
b.小偷為什么這樣做?
小偷這樣做是動了一番心思的。他實際上采用了一個比較高明的計謀。
c.為什么說他比較高明呢?小偷動了一番心思,用了什么計策?用四字詞語概括。(偷天換日 瞞天過海 偷梁換柱)
d.小偷這個計謀,我們該給他怎樣的一個評價?
他這個計謀雖然高明,卻是耍小聰明,損人利己。
(2)這可害苦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呀?
王五為什么痛苦呢?王五自己的驢和換后的驢各是什么樣的?找出書上的語句讀一讀 。
多媒體呈現:
這頭驢是王五唯一的財產,因此,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 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自給驢做了一個漂亮的轡頭。由于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驢還栓在樹上,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還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①請兩位同學來對比讀一下。
②)你們聽后有什么感受?(這兩頭驢相差太大了)
是呀,差別就是大。
③這么好的驢,不僅王五喜歡,每一個人都喜歡。大家是怎么夸獎它的?
④人人夸獎的好驢被換掉了,王五的心情怎么樣?用一個詞語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