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樂家揚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份
[設計意圖:本文篇幅較長,面面俱到,難免事倍功半。只有抓住文中經整合過的脈絡,才能有效地將整篇課文串聯起來,便于學生體驗讀書心得,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讀悟課文是非常有效實用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揣摩、體會、吟誦等,并與音樂相結合使其迸發出最為絢麗的創造性“火花”。同時,教師也要適時范讀,做到聲情并茂地讀,身臨其境地讀,咀嚼語言的蘊涵,品味語言的妙處,帶領學生齊讀,以心契心,以情悟情,從而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載體產生最大限度的共鳴。]
(二)扶放結合,以放為主,自學第五段。
1、找出描寫小揚科眼神的句子,反復品讀,配上小提琴作品《流浪者之歌》深情地讀,把讀出來的感受與同桌交流,暢談心中最想說的話。
投影出示:
(1)這個瘦小的孩子睜大了驚恐的眼睛,仿佛在說( )。
(2)小音樂家揚科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他死得( )。
2、想象訓練:師:有地主管家的眼里,小揚科就象一只小貓或一只小鳥。試填第(1)句話。并大聲讀出來,讀出小揚科的柔弱,讀出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控訴。
3、音樂對比,深化語感。師:課文在描寫揚科快要死的時候為什么要插入一段美景的描寫?齊讀體會。前后兩段音樂對比再欣賞,使學生明白:對比的手法使文章的主題得以深化。
4、語言訓練:填寫第(2)句話。
5、小結。師:在小揚科離開人世的時候,白樺樹都在為他鳴不平呀!這樣一個活生生的聰明的小孩子,就這樣被殘忍地奪去生命,這還有天理嗎,這還是人嗎?
[設計意圖:當小揚科悲慘的結局赤裸裸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早已想找出最佳發泄心中憤恨的方式。帶領學生潛文入境,發揮想象,讀出,寫出,說出心中話語已顯得多么必要。揚科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眼睛”,把握這一點,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此,本段教學要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自讀自悟,自行解決遺留在腦海中的疑難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其想象力、創造力。]
三、讀寫結合,題外延伸。
1、對比朗讀,分兩組同學:一組同學回讀“揚科熱愛音樂,愛聽自然界樂聲”的段落,想象: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小揚科那雙眼睛會是怎樣的?另一組同學,讀小揚科慘遭毒打致死的有關句子,前后對比,不禁使人黯然作神:同一個人,同一雙眼,竟會落得如此慘局!歸根刨底,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討論回答。
2、語言訓練(延伸題):練寫一段話,以下題目可供參考:
(1)《揚科,你死得好冤》
(2)《我為揚科鳴不平》
(3)《假如揚科還活著》
(4)《揚科來到我身邊》
3、交流學習心得,師結課。
師:這節課,我們讀出了這個萬惡舊社會的罪惡,讀出了一個波蘭窮孩子的悲慘結局,讀出了一雙孤苦無助的眼睛,那雙死不瞑目的雙眼分明在控訴社會的毫無人性,分明讓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活。記住那雙眼睛吧,它讓我們更看清了這世界上除了美還有丑,除了善還有惡。
[設計意圖]
《新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運用語言”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可一篇文章到手后,到底該怎么教?從何處入手?著實讓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可收效甚微。歸根結底,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東“放一槍”,西“打一炮”,搞“游擊戰”,把文章肢解得七零八塊,毫無情感可言,這實為教學一大忌,因此,要求我們要善于提煉文章的“點”,匯“點”成線,以線串文,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