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樂家揚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份
其實幾乎在每篇文章中都有這樣的“點”,這樣的“線”,有的就是文章的文眼,有的可從不同的角度理出不同的“點線”。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鸕鶿》一文時,就緊緊抓住“一抹”一詞,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所在,牽一發而動全身,使景語背后的情味躍然紙上。本文教學也就從這一點出發,抓住“揚科的眼神”串聯全文,窺一孔而見全斑。從數學的角度講,“體”是由“面”組成的;而“面”憑借“線”來構建;“線”則由“點”的運動或集合而成。可見,九九歸一,一篇課文的訓練整體,皆始生于“點”。精選訓練點,提煉訓練點,可以極大提高一堂課的效率和效益。
每篇教材都是一個大千世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可謂無所不包,無處不在。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班級實際,從教材中權衡輕重多寡,得失利弊,分化、轉化訓練點,所選的“點”不在于數量的多,而在于是否精?是否能起“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訓練的本質意義不在于接受,更在于發展,光有以兩點還不夠,還需深化、整化訓練點,密切注意各點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體現出課堂藝術的活力和魅力。如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僅以一“點”(揚科的眼神)就牽出了整個悲劇。值得提出的是: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尤其象這類情感性較強的文章,更是如此。鼓勵、指導學生多讀課文,要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讀得動情,讀出自已的理趣,讀出自已的思想。在讀寫結合中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總而言之,教師要善于提煉文眼,抓住要點,舉一反三,善于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提倡學生大膽說“我認為”“我覺得”,敢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樂于表現自我。不僅是學生,教師更要多讀教材,熟悉教材,做到駕馭自如,才能在教學中方寸不亂,一氣呵成。
課堂教學目標:
1、了解揚科是怎樣愛音樂,理解句子的含義,完成作業四(1、2),學會用“凡是……教……”造句,完成作業六。
2、學習課文二、三、四段,了解在剝削制度下,窮人的孩子的悲慘命運,感受作者對剝削制度的憎恨。
3、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明確課堂學習任務。
1、檢查對文章大概意思和第一段內容的了解。
2、強調單元訓練目標——理解句子的含義,出示課堂學習任務。
二、深入學習第二段,著重指導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
1、個別朗讀,找出這一段的總起句:揚科無論走到哪里,總能聽到樂聲;圈出揚科聽到的樂聲。
2、為什么揚科把這些聽到的響聲說成是樂聲呢?出示“凡是鄉村里能聽到的一切響聲,他都注意聽著,他覺得都是音樂。”指導學習:“凡是”提出條件,“都”表示結果。聯系課文,說說揚科是怎樣“注意聽著”的。
3、理解“田野里,小蟲為他演奏;果園里,麻雀為他歌唱。”說說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根據對“注意聽著”的理解說說這句話包含著的意思。指導感情朗讀,體現揚科“沉浸在美妙的音響中”。回歸學習提示進一步領會理解句子的方法,完成作業題四(1)。
4、集體朗讀這一段填空:凡是揚科有空的時候,他都——。
5、小結:對揚科來說自然界的響聲都是美妙的音樂,揚科愛音樂真是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