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光啟蒙
5、再讀課文,邊讀邊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
6、質疑。
(1)“混沌”、“豁然開朗”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叫“啟蒙”。
(2)“故道”是什么意思?
(3)兩個“長”是什么意思?
(“不長五谷”的“長”是生長的意思。“卻長歌謠”的“長”是流傳的意思,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歌聲不斷。)
(4)為什么說母親的歌聲是“芳香的音韻”?
(5)母親不認識字,怎么可能有智慧的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6)母親是啟蒙老師,為什么是“月光啟蒙”?
四、學習生字,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懷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9課《月光啟蒙》。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生齊說板書: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說謎語)的情景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朗讀感悟
1、灑滿月色的籬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親,母親摟著“我”,給“我”唱那動聽的歌謠。母親是怎樣唱歌謠童謠的,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呢?自由讀書上的兩則歌謠。
(1)指名讀,當他在讀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么?
學生讀歌謠。(大屏幕出示相關的歌謠)
(2)評評看,會評價也是會讀書的表現。(師生點評)
(3)這兩節究竟應該怎樣讀?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輕輕的”,指名學生輕輕地讀,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指名讀這段話)讀這段話還要怎樣讀?“深情地”,母親唱這些歌謠的時候,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讀讀出母親的愛?(指名讀)還有誰也能像他這樣深情地讀讀呢?(指名讀后齊讀)
小院里的音韻之所以變得芳香,那是因為母親的歌聲特別――(動聽、能陶醉人。)
(4)師引讀:在月光下,我們的籬笆小院飄滿了那――(芳香的音韻),那是母親在――(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5)現在知道怎樣讀這兩首歌謠了吧?(學生讀)
(6)母親想通過歌謠告訴孩子什么呢?(師生交流)
a、做母親的辛勞,但無怨無悔。b、向往美好的生活。
2、媽媽白天非常勞累,但是還要為孩子唱歌,說明什么?(為了孩子,甘愿付出一切。)她希望什么呢?(孩子們熱愛生活。)
(1)那時,我們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你讀到這兒奇怪嗎?為什么母親這樣勤勞,生活卻是清苦的呢?
(2)出示: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齊讀這一句。在這句話中,有兩個“長”。前:生長,后:產生。這里不生長糧食,卻流傳什么?
(3)是的,千古黃河,勤勞的人們總是滿懷希望的耕種,可由于土壤、氣候等問題,收成不佳。但歌謠卻從黃河故道中流傳下來。聰明的母親一聽就會,會那么多的歌謠,通過傳唱,――
出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混沌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開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開始要懂得愛什么,要喜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