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鄭和遠航 表格式教案2
明成祖即位后,派了蔣賓興、王樞等人到東南亞一帶宣諭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希望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聯系,也借此炫耀大明帝國的國威。隨后,成祖以鄭和為使節,開始了一連串大規模的海上活動,有七次,前后延續二十八年,因主要活動區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島以西海域,舊稱西洋,因此這些航海活動總稱“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鄭和首次奉成祖之命下西洋,隨行副官侯顯也是一位能干的內監。隨行人員中有阿拉伯語翻譯數位,因為蘇門答臘以西都是回救國家,隨從中有人對阿拉伯文化較為熟悉,或本人就是回教徒,如馬歡、鄭崇禮等人。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撰有(瀛涯勝覽)、費信有(星槎勝覽》、鞏珍有(西洋番國志),對下西洋的過程和西洋各國有詳盡描繪,保存了珍貴文獻資料。
鄭和首次出行,統帥都指揮使二人,指揮九十三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若干,共有士兵二萬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只。從太倉劉家港出發,經過福建長樂,首站到達占城國首都,以下航站依次是爪哇蘇魯馬、蘇門答臘南部舊港、馬來半島西岸的滿刺加。在滿刺加,船隊稍事休整,設立兵營、倉庫,儲藏貿易貨物,而后繼續西行,到達錫蘭山,繞過印度半島向北到達葛蘭、柯枝,終點站是古里。鄭和部分隨行船隊分成兩隊,一支繼續向西北航行,到達伊朗,繞過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終點是回教圣地麥加;另一支向西南航行,直達非洲東海岸。
鄭和船隊與所到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并參與到當地的政治斗爭和貿易體系之中。首次航行到蘇門答臘舊港,打敗前來奪寶的當地華人首領陳祖義,隨船押解到南京正法。第三次航行,打敗搶劫船物的錫蘭國王亞烈苦奈爾,攻占錫蘭首都,活捉國王及其妻小,押回南京,明成祖另立亞烈苦奈爾的親戚為王。滿刺加國成為明王朝最忠實的藩邦,明朝公主下嫁滿刺加蘇丹,從永樂三年(1405)到正德六年(1511),雙方來往貢使不斷,當地到今有三保山、三保祠等古跡。與中國發生朝貢貿易的還有蘇門答臘、阿魯等國,南洋商人經常跟隨自己國家的貢使到中國貿易。明政府為管理日益增多的來往商人,
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各設一人提舉市舶司,免費提供食宿,為這些貢使商人享受免稅的優惠待遇。中國文化因此影響到東南亞一帶,三佛齊等國成為明朝的屬國。印尼的伊斯蘭學者哈姆加認為“印尼和馬來亞伊斯蘭教的發展,與中國的一位穆斯林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位穆斯林就是鄭和將軍”。明代中后期,中國商人到東南亞經商也十分踴躍,尤其是東南沿海福建一帶,有不少中國人移民到當地,雖然未必是鄭和下西洋的直接影響,但與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開放風潮大有關聯。
明成祖時,鄭和七下西洋,分別是永樂三年(1405)、五年(1407)、六年(1408)、十年(1412)、十九年(1421)、二十二年(1424),航行時間一到二年不等。永樂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去世,其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他聽從朝中某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于浪費、收效不大,宣布停止·f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宜德,作為明王朝開放政策的余波,宜德五年(1431)十二月再次派鄭和下西洋,二萬七千余人分乘六十一艘船只從南京起航出發,鄭和在返航途中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此后明朝開始關閉帝國的大門,明中期進一步實行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