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錯誤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六課《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中有一處地方有不同理解。
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是這樣的:科學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資料,發(fā)現(xiàn)干涸的河床,該河床寬達上百千米,遠勝過今天地球上的亞馬孫河。
我的理解是:第一二分句“科學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資料,發(fā)現(xiàn)干涸的河床”,科學家應該是研究了“大量的火星照片”,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干涸的河床”(因為文章第5自然段有句話是這樣寫是:從宇宙飛船拍攝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數(shù)以百計的干涸的河床和峽谷,河床上布滿了洪水沖刷的痕跡。看著這些照片,我閃仿佛可以聽到當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從實際情況來看,也不可能只有一個河床。
“該”字可以作為指示代詞。指稱上文說過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如:該員;該處;該案;該公司;該同志;該校是所重點中學
[方言]這個。如:該號(這種);該首(這一邊;這);該樁(這一件);
所以我認為第三分句用“該河床”就給人一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為了與上下文相對應,我認為應該把“該河床”字改成“其中一個河床”。
以上是我的拙見,不正之處還請斧正!
附:《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40多億年前,火星與地球逐漸形成了。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云、塵暴和龍卷風,同樣是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時間都差不多。難怪,人們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并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
科學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資料,發(fā)現(xiàn)干涸的河床,該河床寬達上百千米,遠勝過今天地球上的亞馬孫河。2004年3月以后,人類通過對火星巖石的鉆孔分析,進一步證實了火星上曾經(jīng)有水的推斷。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最初,這兄弟倆都沒有水,沒有生命,不但荒涼寂寞,還經(jīng)常遭到彗星和隕石突如其來的襲擊。當時,太陽系內(nèi)有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游蕩,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
隕石的水分比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塊,含有豐富的水。也許是持續(xù)了數(shù)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
與地球一樣,火星上的水可能還有另外一種來源,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萬分就已經(jīng)潛藏在一些礦物中了。當火山爆發(fā)時,這些礦物便分離出水,隨著熔巖釋放出來。其中大部分以蒸氣狀態(tài)飄散在空中,一部分隨后變成雨水落下來,形成了湖泊和海洋。從宇宙飛船拍攝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數(shù)以百計的干涸的河床和峽谷,河床上布滿了洪水沖刷的痕跡。看著這些照片,我閃仿佛可以聽到當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
……
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系
05語文教育2班王新華
2008年3月于泰興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