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教學案例(通用2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教學案例 篇1
教學內容:然而,科學家推測,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適當的溫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來。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們是什么模樣,是怎樣生存的,這仍然是一個謎。
教學過程:
師:讀完這些文字,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火星人他們可能身材十分矮小,腦袋碩大,模樣特別丑陋。
生:火星人不會說話,只會發出令人費解的“嘎嘎”聲。
師:你們想象中的火星人外形真奇特啊!
生:火星人生活在泥土中,他們能不吃不喝,靠呼吸空氣生活。
生:火星人不是群居的,他們在地底下生活著,誰也不認識誰,獨自生活著。
師:火星人的生活看來沒有我們地球人豐富。
生:火星人生活在地底下,他們沒有眼睛,沒有鼻子,也沒有耳朵。他們頭上長著觸角,靠觸角相互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描繪的內容雖然很吸引人,也很有趣,但這只是你們的想像,并不是事實,用課文中的詞語來表達,這仍然是一個——
生:謎。
師:關于火星上生命的問題到現在仍然是個——謎,讀到這里,你又在想什么呢?
生:我長大了要做個研究宇宙的科學家,一定要把這個謎揭開。
生:我長大了要做個研究宇宙的科學家,一定要把這個謎揭開。
生:我要像上篇課文《夢圓飛天》中的楊利偉叔叔那樣,長大當個宇航員,乘著宇宙飛船去火星,親自去研究火星上的生命。
師:同學們,楊利偉叔叔搭乘‘神舟’5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人千年的夢想;關于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結論,這是世界上眾多科學家長期研究的結果。你們說,你們要揭開火星生命之謎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那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學習,掌握本領。
生:我長大要成為宇航員。
生:我長大要成為研究宇宙奧秘的科學家。
……
教學反思:在教學的時候,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讀完這些文字,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學生開始討論我提出的問題了,他們的想象很豐富,達到了訓練學生思維和語言的能力,但離培養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科學研究的志向的教學目標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在肯定了學生想像豐富奇特以后,將學生的閱讀注意力引向結尾文字中的那個“謎”字。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如果將這些開放性的問題和整堂課的教學目標相結合,我想,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價值會更大。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教學案例 篇2
這是一篇科普題材的課文。文章圍繞為什么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中心來安排材料。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層次清楚,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異這一深奧而復雜的科學道理以“孿生兄弟”的表達方式展示在讀者面前,既有趣,又生動。
課文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讀懂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稱為“孿生兄弟的道理,并通過朗讀體會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把道理說清楚的。
片段一:揭題
師: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發現兩個人長得差不多,很相像,我們常常把這兩個人叫什么?
生:雙胞胎
生:孿生兄弟(如果是女的呢?)
生:孿生姐妹
師:孿生兄弟(姐妹)哪些方面長得相像呢?
生:個頭
生:胖瘦
生:膚色
生:長相
生:說話聲音
生:性格愛好
生:動作
生:衣著打扮(那穿制服的都是孿生的了?)
生:哈哈,(衣服那是人為的,大家都可以穿一樣的衣服,你們不都穿校服嘛!)
師:天生的長得差不多的,我們才會成“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姐妹”的。說“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是因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形成的時間差不多
生:他們兄弟倆長得太像了
生: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云、塵暴和龍卷風,同樣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時間都差不多。
片段二:抓關鍵語句理解課文
師:既然火星與地球如此的相似,那地球上有水,有生命,那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嗎?
生:火星上曾經有過水。(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從火星的照片資料上,發現有干涸的河床,河床寬達上百千米,遠勝過今天地球上的亞馬孫河。
生:人類通過對火星巖石的鉆孔分析,進一步證實了火星上曾經有水。
師: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生:是隕石或彗星帶去的
生:是彗星遭到碰撞給火星送去了最初的水。
生:在火星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質中了。
師:既然地球和火星環境相似。地球上的水不但能夠保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還要多,卻沒能留住呢?
生:“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了也小得多”,這是“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導致了這個結果。”
生:火星表面上的水變成水蒸氣逃到太空里去了。
師:火星表面沒有水,當然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但科學家推測,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有水就有生命,那地表下面的生命會是怎樣的呢?
生:可能也有蚯蚓這樣的生命
生:可能有小蟲子
生:可能有蟬
生:可能有老鼠
師:是呀,這個秘密留給大家將來去揭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