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園子教案及反思
研究 反思 常州市新基礎專家和兄弟學校的老師對我的教學作出了中肯的評價,我從心底里佩服他們的敏銳的目光與精辟的闡述。經歷這樣上課、評課的過程,我覺得自己收獲頗多。成長之一,便是進行了一次心態的磨煉,在評課研討過程中自己能坦然地面對與接受來自專家和老師的許多不同的意見與不同的聲音。面對質疑與追問,不急不躁,因為心中有一個理念在支撐著我,研究就應該大度地面對,尊重別人的質疑與獨特的想法,只有吸納大家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教學,這堂課才顯得更有意義。成長之二,提醒自己應關注教學中的一些細節,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評價與引導應該有逐步提升,教會學生各種讀的形式。成長之三,也是我對高部長、金主任和邵校長的評課總的提煉與概括,這將成為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大膽地開放,讓課堂充滿藝術的氣息。 在整個參與評課的過程中,給我最敏感的字眼還是“開放”。開放意味著心態的開放,課堂教學時空的開放,學習氛圍的開放、學生學習情感的開放。然而細細品味“開放”,多次的實踐讓我逐漸體悟到真正的“開放”源自自身的研讀教材的能力,源自對學生的研讀,源自自身的文化底蘊,源自駕馭課堂的睿智。這些都必須在平時的學習中、課堂實踐中不斷地磨練、提升自己。從而能夠帶領孩子們在開放的、和諧的課堂中遨游、穿梭,在樂趣濃濃的氛圍中探索研究,獲取成長的快樂。 一、開放——研讀教材是基礎 研讀教材應從“三個立足”著手。立足于作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作品;立足于編者、教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教材;而立足于學生的角度,它代表的是“學材”――學習的藍本。拿到一篇課文,教師能不能先不把它當作教材,而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從一名讀者的角度去反復閱讀和欣賞呢?我想不但是可以的,而且也應該提倡。這種閱讀方式有多種好處。首先,教師可以摒棄雜念,輕松地閱讀,獲得比較感性的閱讀體驗。其次,教師可以從中體驗到與學生相類似的閱讀感受,容易產生共鳴。再次,教師能從中體悟到教材本原的一種東西,用以指導教學,這是尤為重要的。教材源于作品,作品的范疇要遠大于教材。因此,把教材當作作品來閱讀,這是一種求本索源的閱讀;這是一種大閱讀;是一種居高臨下的閱讀;這種閱讀,需要教師以更高層次的目光來欣賞,需要教師借鑒大量閱讀的經驗和文化視野。不管是哪篇文章,如果你沒有讀出其中的味,沒有找到其中值得研究的點,那么就無從談開放。文本價值永遠是值得研究,值得開發的資源,里面蘊藏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要把書由薄到讀厚再讀薄。如果讀通了,讀透了,你會有柳暗花明的喜悅,你會有渾身輕松的那份釋然。把握文本中的育人價值,從文本的內容、情感、態度、語言來探求其中的學習目標,是教學的基石,是教學之源、之本。 二、開放——研讀學生是重點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從某種程度講,教師對教材鉆研得越深,與學生的距離就可能越遠。確實,片面追求高、深、新的教學設計,只能是越來越脫離學生實際。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需要教師跳出如何教的思維方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狀態,多立足于學生的角度,把教材當作“學材”,把教案當作“學案”,對學生將如何開展學習作一比較客觀的預測和評估。1. 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否明確、合理?教學目標定位過高、過雜或模糊不清,需要教師用理智的態度來審視和調整。另外,教學目標要突出重點,一課一得,不必求多、求全。 2. 學生是否具有足夠大的學習空間?不被教師牽著走?我想,教師一方面還是要避免瑣碎的教學設計,注意教學問題的整合、教學環節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給予學生足夠的讀書、思考的時間,注意關注學情,靈活施教。 3.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總之,應該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閱讀實踐為主、教師的幫助指導為輔,引領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