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月光啟蒙》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童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文章以“文學的啟蒙”為線索,語言優美,其中的民歌民謠明快、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讀來耐人尋味。教學中著力憑借課文清新素雅的語言,創設詩情畫意的農家月夜場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間文學所散發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親情,體會“我”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深度解讀文本,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我”深深地感激母親給“我”的文學啟蒙的感情,還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也就是充滿鄉土氣息的質樸的民間文化其實也是孩子精神成長的根基,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民間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載體,它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半,永遠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根基”。(馮驥才語)讓學生感悟民間文學的神奇魅力,并能從中受到“啟蒙”也應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設計理念
“言美情濃”、飽含“詩情、詩意”是本文最大的特點。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促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詩化的教學語言,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文字,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抒發情感、噴涌真情,使語文實踐與人文精神水乳交融,從而涵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倡導個性化閱讀,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重視對教學資源的再度開發,感受作者的心路歷程,努力構建詩意的、文化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