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十二法
(法)一、“思?問?習”讀書法。
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例】1.重視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要動腦筋。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例】2.不懂就問。讀書在于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論語?八佾》)
【例】4.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例】5.提倡經常鞏固復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例】6.他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法)二、“假物”讀書法。
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例】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茍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并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法)三、“精至”讀書法。
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例】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讀書法。
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
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鉤玄”讀書法。
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后,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復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韓愈勤于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法)六、“計字日誦”讀書法。
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后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并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