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通用2篇)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篇1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讀書莫放“攔路虎”》是一篇自學課文。這是五年來蘇教版課本上出現的第一篇獨立閱讀課文,介紹讀書方法的文章,告訴學生在讀書過程中不要放過攔路虎,應掃清閱讀障礙,讓讀書更有成效。
《讀書莫放“攔路虎”》安排在第三單元頗為巧妙,本單元的其它幾篇課文從文學的層面為學生拓寬了事業,把學生帶進了廣闊的閱讀世界,有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名人軼事……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必將有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在學生最需要得到方法指導的時候,編者安排了這一課外閱讀指導性質的文章,可謂是雪中送炭。這就解決了一個學什么的問題。學生至少可以從這篇文章中了解到閱讀的一個重要方法。聯系本冊教材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部分來看,本文又是對它的最好詮釋。
另外這課側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對開篇學習習慣“隨時使用工具書”這一習慣的延伸鞏固,我們要把這種習慣長期不懈地抓下去。本篇課文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也在引導學生面對生字要注意養成查字典,勤查字典的習慣。可是在實際學習中,我發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愿去查字典,他們似乎習慣于老師的講解與告之,如何調動他們自覺解決學習中看似簡單卻決非簡單的問題,今后看來得想些法子了。
于是我在課堂上碰到拿不準的詞語,就翻字典。這一細節被學生發現了,因而在課堂上寫作文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同學搶著用我的字典的情形。如果我們教師家長能堅持一段時間養成這個習慣,如果學生能有這個自發的需要,該多好啊!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自學課文。在教學時,必須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教學時,既要“放手”也要做好引導,否則這自讀就沒有實效。于是我采用了提綱導讀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首先幫助學生設計了兩個問題是:一、“放”有什么危害?二、讀書時正確學習方法是什么?。這是兩個貫穿全文的問題,很值得學生去探究。
首先我先讓學生充地分閱讀了課文。五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自讀課文,學生的自讀能力尚待形成,教師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在自讀中,教師引導學生讀懂閱讀目標,選擇好閱讀方法,并且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閱讀實踐。然后,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了交流。1、勤查字(詞)典;2、標上字音、注釋。3、先讀后查。
而后,讓學生把課文多讀兩遍,并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實際組織學生交流讀書中是如何消滅“攔路虎”的。課后我還布置了讓學生讀書,讀他們自己喜歡的課外閱讀書籍。讓他們用學過的讀書方法去進行實踐活動。
我想在今后的課堂上,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去交流,去學習,去實踐。要相信我的每一位學生。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這是五年來他們語文課本上出現的第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本課介紹讀書方法的文章,告訴學生在讀書過程中不要放過攔路虎,應掃清閱讀障礙,讓讀書更有成效。可是在現實學習中,我發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愿去查字典,他們似乎習慣于老師的講解與告之,對待攔路虎基本上是放走的態度。所以在一開始學課文時,我請不放攔路虎的學生介紹自己的做法以及這樣做的好處,請他們談完之后,我進行總結,然后問他們:“想不想像他們那樣成為沒有攔路虎或者很少碰到攔路虎的人?”學生都說想,接著我就說:“書上就告訴了我們很好的方法。”學生興趣很高,馬上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效果非常理想。但從這一課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有待提高,思考不夠深入細致。今后我們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讓學生真正能自由讀書,深入讀書。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篇2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讀書莫放“攔路虎”》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教學自讀課文時必須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在教學中,我加強組織、引導,使學生正確進行知識的遷移。在自讀課文中,我能努力在做到“扶一把,體現一個‘導’字”。五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自讀課文,學生的自讀能力尚待形成,教師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在自讀中,教師要參與閱讀活動,要幫助學生確定閱讀目標,選擇閱讀方法,并且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進行閱讀實踐,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另外這課側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對開篇學習習慣“隨時使用工具書”這一習慣的延伸鞏固,我們要把這種習慣長期不懈地抓下去。讓學生把課文多讀兩遍,并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在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攔路虎”,是怎樣對待的。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解決生字詞方面的障礙,通過默讀,借助各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或重點句概括各個自然段的意思,聯系實際理解課文。在此基礎上,可組織學生一次讀書報告會,交流各人讀書中是如何消滅“攔路虎”的。
讓課堂有條不紊地進行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本文是本冊教材上唯一的一篇自讀課文,主要講讀書時遇到“攔路虎”,不能繞著走,要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
雖然是自讀課文,但孩子畢竟認識淺薄,如果沒有老師的點撥,就會迷失學習的方向。于是,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課文特點,設計了以下幾個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自讀自悟。1、“攔路虎”本來指什么?為什么要加雙引號?在本文中,“攔路虎”指什么?2、學習中如果遇到“攔路虎”繞著走,結果會怎樣?3、如果遇到“攔路虎”,正確的做法是什么?用“——”在文中畫出相關內容。4、分別用文中的話來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任務布置好了,學生都投入了快樂、輕松的自學中,一開始,同學們都在聚精會神地自學,一會兒,他們就轉入了與同桌、小組同學的交流共享中,在熱熱鬧鬧的討論中,我知道這些問題都基本上得到了解決。果然,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我故意請成績相對較差的同學來回答,結果,他們也是回答得頭頭是道,適時的激勵評價讓孩子們學得更有自信了。四個問題交流完,課文基本上就解決了,最后,我讓學生試著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些同學習慣于概括主要內容時找人物(本文是說明文,沒有人物),竟然不知道該怎么概括,我讓學生緊扣文章題目來概括,學生很快找著了門道,效果也不錯。就這樣,一堂課在平靜地、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也許并沒有在學生的心靈里激起太多的波瀾,但學生是腳踏實地的。
《 讀書莫放“攔路虎”》教學反思
《 讀書莫放“攔路虎”》 這是五年來他們語文課本上出現的第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本課介紹讀書方法的文章,告訴學生在讀書過程中不要放過攔路虎,應掃清閱讀障礙,讓讀書更有成效。
在現實學習中,我發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愿去查字典,雖然我們在剛開學時學習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九》要求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但是他們似乎更依賴于參考資料,基于這一點我在學期開始不讓孩子們買《字詞句》之類的書,要求每人必備一本字典或詞典,遇到不生字詞必須查字典,寫預習作業要通過查自己完成。檢查預習課文和作業時發現,一小部分同學做的很好,但其他同學更習慣于老師的講解與告之,有的學生甚至不懂裝懂,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生字的讀音,詞語的意思,他們對待攔路虎基本上是放走的態度。所以在一開始學課文時,我請不放攔路虎的學生介紹自己的做法以及這樣做的好處,請他們談完之后,我進行總結,然后問他們:“想不想像他們那樣成為沒有攔路虎或者很少碰到攔路虎的人?”學生都說想,接著我就說:“書上就告訴了我們很好的方法。”學生興趣很高,馬上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效果非常理想。
從這一課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有待提高,思考不夠深入細致。今后我們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讓學生真正能自由讀書,深入讀書,真正的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讓孩子們養成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