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樹葉 課堂作文實錄
一、教師教學行為的優化。
1、教學語言具有吸引力、可指導性。要使學生的學習富有成效,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與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只有對教學工作的真情熱愛,對教學方法的潛心鉆研,才會引發出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師課前已做了充分準備:配備了例文和錄象,并布置學生收集樹葉。課始教師便以極富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和充滿情感的語言描繪了美麗的秋天,把一幅秋天的圖畫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引發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再引領學生說說秋天的特點,繼而自然而然地揭示課題,引入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生被老師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深深吸引住了,學習的熱情調動起來了,紛紛拿出采集的樹葉觀察起來。學生觀察時如果沒有得力的指導,那只是盲目的、無效的觀察,到動筆寫作時就會感到無從下筆,學習積極性也將隨之下降。因此要指導學生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和規律——這是學生終生受用的知識,使學生覺得觀察、寫作不是困難的事情而樂于為之,因此教師抓住要領的點撥、指導,就尤為重要了。但這樣的點撥、指導要不露痕跡,要構建在學生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使學生覺得親切、易于接受,從而積極效仿,使觀察活動始終處于亢奮、積極的狀態之中。如:一學生介紹他觀察的樹葉時說:這個樹葉是橢圓型,摸上去有刺……老師則隨即點評:這位同學觀察的方法很特別,與我們不一樣。其實觀察樹葉不僅看看,還可以摸摸、聞聞,再和其他樹葉比較比較……這個環節,實質是教師把來源于學生的觀察方法通過語言的整合,上升為一種經驗推廣介紹給全體學生,不僅激發了該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又因為是來自于同學中的經驗,倍使學生覺得親切、容易,操作的熱情益發高漲起來。這樣于無意中(實質是抓住要領的點撥指導)掌握了觀察方法,為下面的寫片段奠定了基礎。
2、教師始終關注的是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童年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關注和愛撫。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境中長大,他就會變成對善和美都無動于衷的人。教學中,教師自始至終以親切的笑容,切合學生的語調,關愛的眼神與學生交流,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切與溫暖,教師尤其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觀察和寫作的熱情,學生思維開闊,反應積極,樂于寫作。
二、習作指導過程的優化。
整個教學過程遵循了下列原則:(1)統籌安排,注意整體性。即課始、課中、課尾巧作安排,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的基本技能,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得到了優化組合。(2)脈絡清楚,體現層次性。這節課,層次清楚,一環扣一環,由觀察樹葉、觀看錄象到引發聯想……啟發學生逐步由認識樹葉、描述樹葉至仿照例文描寫樹葉,其間解決了學生寫作中遇到的疑難、困惑,主張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做到了化難為易,讀寫結合,啟開茅塞。(3)講究藝術,注意審美性。教者借助自己的智慧學識,通過 各種手段,或以深情言語的描述,或適時播放錄象,或引發學生聯想,來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秋天樹葉的美,表達的欲望也隨之增強。
可以說,優化的課堂教學能使教師費較少的力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達到較高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