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賞析
敦煌學已是顯學,莫高窟早已名揚天下。這里無疑處處皆是文章。如何使一個輪廓完整、形神兼備的莫高窟在讀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減損它的審美情趣和獨特魅力,實在是一個難題。因為這不僅需要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深邃的洞見力,還要具備“天機之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萬尺”的藝術造詣。一般的風物記游往往會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韻的窠臼。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學養和文學造詣帶領我們移步換形,時而留戀徘徊,時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進入了一個如夢如幻的藝術空間里。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在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紹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筆就將三危山的歷史引向遙遠的幾乎與神話分不清界限的一場戰爭,引向那浩浩蕩蕩的中原大軍,引向那噠噠的馬蹄聲,人們感受到的是那無可比擬的氣勢,用這樣的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氣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緣起更是令人著迷。你看那一刻:“他(樂樽和尚)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于是,他有所憬悟,發愿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圣地。這就給莫高窟的由來涂上了一層濃濃的神秘色彩。但我們卻不會覺得它荒誕。因為一個偉大的奇跡就要在這沙漠深處誕生。作者寫道:“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又脹鼓鼓地站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接下來該介紹莫高窟的真面目了。目不暇接的景觀如果完全按照初創者的線路記敘,無疑會造成審美邏輯的零亂,流于浮泛瑣碎,缺少藝術感染力,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內在的生命力。以自己探詢莫高窟底蘊的思路為線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現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韻。這種神韻是什么呢?就是它藝術生命力的傳承和累聚。這是美的世界。秋雨先生比較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得出“大凡至今轟傳的歷史勝跡,總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稟賦”的結論。而“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因此作者沒有介紹具體的景觀,而是以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的藝術想像力,帶我們去領略一代代藝術家們賦予莫高窟的不朽。作者將歷史、文學、美術以及一個民族的成長糅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童話般的神奇世界。作者的筆下是亦真亦幻、洋洋灑灑,我們的感受是馳騁千古、心潮澎湃。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卻又是充滿智慧的。
作者寫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時期的遺存,而用大段文字對唐代壁畫藝術發出了由衷的贊嘆,“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唐代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么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駕馭如此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作者帶領我們走過了一段“美的歷程”,也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中華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詢。秋雨先生沒有糾結于具體的壁畫和雕塑,而是擷取幾段印象來作為代表,展現莫高窟的神韻。雖然是印象,但經過作者心與靈的浸潤,已經賦予其美學、史學和哲學的意味,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場景中,與作者一起為之喝彩,為之激奮,為之感嘆,為之低徊。這是一種宏大的美,是作者對鮮活生命力的深情呼喚。
莫高窟的底蘊顯然不止這些。作者用一個攝影術語——“景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莫高窟的立體存在。故事、藝術、歷史、文化這里都能找到,但又不是其中任何單純的一種,它是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去觀照的。在這里,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互相觀照,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和諧交融。接下來則以排比句式把握莫高窟的復雜和神奇:“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