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第二課時教學實錄與自評
字詞有溫度 形象最動人——《嫦娥奔月》第二課時教學實錄與自評
一、感受奔月“美的意境”
師:今天我們繼續讀美麗的民間故事——(讀題)。提起“嫦娥奔月”,我們頭腦里就會出現一幅畫。
生:藍藍的天,圓圓的月,飄飛的嫦娥。
師:(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課文中有一段話具體描寫了嫦娥奔月的這幅畫面,能找到嗎?
生(讀):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
師:(出示這段話)讀文字有什么感覺?
生:很美。
[自評:一堂課如何才能不枝不蔓,選準教學的切入口很是關鍵。讀題后想象奔月畫面,由畫面引出奔月的描寫文字。這段文字是課堂扎下了的一根樁,所有的教學活動緣此而逐層展開,回環往復,一唱三嘆。]
師(激發):向往美的同學一定愿意讀;心中擁有美的同學一定渴望讀。
(指名讀)
師:老師也想讀(把“飄飄悠悠”讀成“ 飄悠”,把“碧藍碧藍”讀成“ 碧藍”)
生笑。
師:笑什么?有什么不妥嗎?
生:我們來讀句子,“飄飄悠悠飛了起來”,這讓我們感覺嫦娥的身子很輕很柔,有一種飄蕩的美感。而“飄悠飛了起來”,哪有這種感覺?
生:“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碧藍碧藍”,很藍很藍的,藍到了人心里,多好。光禿禿的“碧藍”有什么意境?
師:真好。愿意完整地將這段嫦娥奔月的文字讀一讀嗎?
(學生讀得很美。)
[自評:語感是怎么形成的?比較中自見分曉。有一點我們應當清楚:如果不是以“誤讀”的方式引發學生笑而思考,而是問學生為何這樣寫而不那樣寫,效果又會怎樣?]
二、觸摸嫦娥“美的內心”
師:這段文字抽出來讀我們感覺很美,現在請同學們將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課文整體讀一讀,留意一下,當你再一次讀到這段文字時,你還認為嫦娥奔月僅是畫面的美嗎?
[自評:這是十分關鍵性的教學設問。我們說字詞不是孤立的存在,一段話同樣也只有放在整篇文章結構里才能準確把握其意蘊。我們現在看來,嫦娥奔月,那是何等美妙的想象。但藏在美麗圖畫背后的是什么?事件中的人物內心需要引導學生去觸摸理解。]
生(讀文后):人更美,嫦娥心地善良。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我認為有兩點足以證明嫦娥的善良。一是接濟貧苦的鄉親們。二是與逢蒙周旋,最后不顧一切吞下仙藥。
師:不錯。(板書:接濟 周旋 吞藥)什么是“接濟”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樣接濟貧苦的鄉親們的嗎?(稍停)例如:村東的王二家沒米下炊了,孩子們圍鍋臺餓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生:……嫦娥知道了,二話沒說,拎起自家的米袋就往王二家奔去。
生: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卻沒有一塊布來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送去了衣服、布料。
師:這種給以物質上的具體援助,就叫——
生:接濟。
師:這樣事例說也說不完,用文章里的一個詞來講,就是——
生: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