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說課稿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第9冊第20課,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前后兩次撰寫明史《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簡單地介紹了談遷的志向以及他寫《國榷》的不易。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體寫談遷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運后,重新奮斗最終寫成《國榷》的事。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充分地體現出了談遷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為下文揭示有關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個強有力的伏筆。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點明題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過一個真實的事例向學生傳遞:信念能夠讓我們永遠心懷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們成功。
二、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正確認識數據在文中的作用,體會談遷兩次著書的不易。
3.感受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會有希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體會談遷在厄運到來時打不垮的信念。
2、體會談遷在厄運到來時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
四、說教法、學法、教學理念
1、在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重點詞句知道朗讀和感悟。
2、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理解課文提供良好的氛圍,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課教學從課題入手,揭示課題之后,引導學生理解課題中的三個關鍵詞:厄運、打不垮、信念。是誰遭受了厄運?信念是什么?怎么打不垮的?這些問題不一定要學生回答,三個詞語的理解也不一定到位,只是對課文的是梳理,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大致思路。這篇課文由“信念”開始,到遭受“厄運”,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循文教學,平鋪直敘,并沒有采取什么跳躍式或由果溯因式的教學。
(二)圍繞“厄運”體會艱辛
這部分內容我以問題導入:談遷遭遇到的厄運是什么?為什么這對他來說是厄運?引入第一小節的學習,這一小節中有一個重點句: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讓學生自讀感悟,這幾個數字在這里表現了什么,學生可以說一個數字,也可以幾個數字結合起來說。20多年,一萬多個日夜,記載了談遷辛勞的付出;6次修改是為了明史的翔實可信;50多歲說明年老志堅;500多萬字從數量上說明談遷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過朗讀加深對談遷的認識,認識談遷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這一小節中“為了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導學生去比較“一點史料”和“一百多里路”,從而讓學生感悟談遷對歷史的責任感,在通讀朗讀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擊之大
家境貧寒并沒有動搖過談遷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時候,他的內心不知道有多喜悅,簡直是難于言表?删驮谒两南矏傊袝r,他遭受到了這樣的厄運,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到,接著追問:這樣的厄運對于談遷造成了多大的打擊?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到底在想什么?
這里安排了說話練習,讓學生根據以上的內容有條理、有層次地說一說,進而體現語言的層次感,我在板書上作了相應的提示:來之不易、書稿被盜、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