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案例(精選2篇)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案例 篇1
案例背景
本篇課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如“刻苦好學”、“博覽群書”、“翔實可信”、“家境貧寒”等等,據統計,本文的四字詞語不少于24個。這些四字詞語概括性強,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讀起來也瑯瑯上口。學生積累這些詞語,有利于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促進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益于鞏固所學,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讀了課文之后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這些詞語。
案例描述
師:課文中有許多四個字的詞語,你們發現了嗎?以小組為單位,先讀一讀每個自然段的,再用浪線劃出每個自然段中的詞語且理解他們的意思,然后說說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
生進行小組活動。
師參與其中的討論。
師:找好了嗎?老師請各小組來說說自己查找的結果,被請到的同學就站起來說,其他同學可要注意聽:他念到的你畫下了嗎?你畫的他是不是也畫下了?如果沒有其他小組得幫他補充。
生匯報。
第一組
生1:我讀第一節。
生2:我們小組劃出的詞語有“博覽群書”、“刻苦好學”、“翔實可信” “家境貧寒”……
生3:經過我們小組的討論,理解了詞語“家境貧寒”,它的意思是家里窮,本文中指談遷的家中很窮,沒錢買書。
生4:正如第二小節所寫的“家徒四壁”,他的意思和家境貧寒一樣。
生5:我們小組對“翔實可信”這個詞語不理解。
師:其他小組有同學理解這個詞語嗎?
生6:我認為這個詞語的意思是詳細而確實,可以相信。就是指談遷編寫的《國榷》很詳細,很真實。
師:理解的不錯。請其他小組繼續匯報。
…… ……
案例評析
合作時, 小組成員都能積極參與,老師布置完任務后便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很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小組內,組員間的分工明確,每個組員都有自己相應的任務,在匯報時都一一體現了。但是合作時學生只抓住了四字詞語,老師忽略了本文的其它詞語,如“撰寫”、“誕生”等詞語。還有老師第一課時學生讀書的時間太少,導致理解課文內容時有了一定的難度。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案例 篇2
不敢說,兩個星期前的實踐課《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一堂成功的課,但可以肯定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孩子們的腦海里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習《諾貝爾》《滴水穿石的啟示》時,學生談體會時許多次提到了“因為有了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才獲得了成功”。今日讀學生的讀書筆記,又有好幾位學生提到談遷。
這是一篇新課文,篇幅較長。設計教案前,我在網上查過不少資料,也聽別人上過一堂課,教學思路大概有這么幾種:
① 按事情發展順序,由“編寫《國榷》”到“《國榷》被偷”到“重寫《國榷》”,按部就班體會談遷的治學刻苦和信念堅定。
② 從“厄運”著手,先理解第二自然段,再感悟第一次編寫的執著,第二次編寫時的艱辛。
③ 以新編成的《國榷》為主線,將談遷兩次編寫進行比較,體會信念的堅定。
在反復研讀文本后,我覺得題目——《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重點詞在“信念”,于是決定以體會談遷的形象為主線,以“立志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為切入口,并貫穿整堂課。
回憶課堂教學過程,幾點感受記錄下來。
一、批注,感悟文本語言。
[片段]
師:談遷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憑著頑強的毅力,靠著堅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難,有很多地方打動了我們的心,讓我們走進談遷,把感受深的詞句劃下來,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
[學生開始看書,教室內靜悄悄的。兩分鐘以后,學生紛紛動筆。]
教師巡視,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感受是那么的真切:
花費20多年撰寫一本書,多么不容易!人生能有幾個20年,談遷的執著讓我佩服。——尤家曜
作了6次修改,一個一絲不茍的談遷。——焦文豪
五十多歲了,還要四處奔波,談遷你不累嗎?我知道你想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陸嘉
談遷真了不起!二十多年的心血沒了,但又能很快地從痛苦中掙脫出來。——丁安其
……
給學生讀書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智慧的火花就能迸發。經常抱怨現在的語文越來越不會教了,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目莫棱兩可, “你體會到了什么?”“為什么喜歡?”等等,學生的思考往往缺少深度廣度。語文課堂上何不多加強些這方面的訓練?在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以后,再進行師生之間的、生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想”“會學”。
二、補白,豐富人物形象。
[片段]
《國榷》被偷后,“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學生抓住“很快”“掙脫”“下決心”談了體會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師:假如你是談遷,此時會怎么想呢?
賴玉琳:二十年的心血就這樣讓它失去嗎?。不,我不甘心。
王 杰:我決不能向厄運低頭,我不能就此罷休,我會在我的有生之年重寫《國榷》。
馬春暉:我談遷不是懦夫,我不會向困難屈服,我要從頭開始。
陳 琳: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堅定不移,我一定要實現我的理想。
……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學生進入到一種“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對話熱情,在充滿個性的對話中升華了體驗,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愈發豐滿,談遷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自然也會在學生的心中流下烙印。
三、評價,“話龍”點睛。
學生的感悟有時不一定很到位,有時雖已領會但表達不是很清晰明確,就需要發揮教師“導”的作用,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通過評價,讓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由模糊到清晰,有淺顯到深刻。課堂上,我曾用這樣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回答:
“一個不怕苦不怕累的談遷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一絲不茍的,精益求精的談遷!”
“讓我們感受到了意志堅定的談遷!”
“這是矢志不渝!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