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小心輕放孩子的心)
快下課了,老師統計有多少同學得到小紅花,結果四十個學生,有12位兩手空空。當然,統計的目的是讓這些學生讀讀紅花上的聲母,豈知,這12個學生根本沒有心思讀同桌獲得的紅花上的聲母——他們的難看的表情可想而知。
坐在我旁邊的柏杉,在整堂課上都積極舉手發言,遺憾的是由于她坐在最后一排,老師看不見,所以就沒有得到小紅花。記得在講怎樣記住聲母的時候,有個學生結合圖畫,講“m”就像兩個小門的時候,老師夸他會利用插圖記憶這個聲母,于是就送她一朵紅花——其實,我身邊的這個小女孩在下面也是這樣自言自語講的,只是沒有機會站起來當著大家的面回答。
課結束了。我在這個女孩的本子上寫了一句也比較“俗”的話:你也是最棒的!她不認識“棒”,當我把這句話讀給她的時候,她的咧開了嘴,笑了。有意思的是,臨走的時候,塞給我一沓山楂片。我說什么也不要,可她硬是給我。
在走廊里,有兩個沒有得到小紅花的孩子在向她的老師索要……我走到近前只聽其中的一個說:“老師,你給我一朵唄。”“那能行嗎?你要在課堂上努力!”孩子沒有在課堂上努力嗎?剛上學,可能還不知道“羞恥心”是怎么回事。我敢說,一年之后,這倆孩子絕對不會這樣厚臉皮的索要紅花了。
“演出”仍在繼續——前幾天,作為海淀區中心學區“創新杯”教學大賽的評委,又聽了28節課。課上依然存在著這種“獎勵”。當然,大多教師采用語言激勵,可仍然聽見掌聲不斷響起的“噪音”干擾,教師到學生面前送或者學生到黑板前拿小紅花來回走動的“忙碌”,學生得到一塊大大巧克力時心花怒放,甚至手舞足蹈的情景。其中,有一位英語教師講“交通工具”——只見該教師的黑色毛衣上布滿“人行道”、“汽車”、“紅綠燈”“指示牌”。我們當時非常驚奇這位老師的上衣——沒想到,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哪個同學表現好就從身上取下來送給該同學。最后只剩老師后背上的一輛“小汽車”,是同學們上前幫助拿下來獎勵給一名學生的。至此,“黑毛衣”才“消停”下來……
如果說,以前自己或者看到別的老師這樣做,沒有深入思考,總以為用這樣的方法也是激勵學生,那么,現在,當我靜靜看著這“熱鬧”的場面的時候,我難過了。
我們肯定會說,尊重學生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我們寫文章時總是強調:學生有受人尊重的權利。但是,我們往往缺乏真正的對學生尊重和關懷——許多班級的墻壁上,一串串小紅花,一排排小紅旗,對于那些好孩子來說是榮耀的的記錄,可是對于空白的表格的學生來說,恰恰是他們難看的記錄。當六一兒童節表彰一些孩子的時候,這無疑是另一些孩子的恥辱日。
很多時候,看起來有利的做法,卻無形當中,潛移默化地把學生的傷害從皮膚深入心臟。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沒想到。沒想到一個漫不經心的表揚,會對另一些孩子幼小心靈造成傷害;沒想到一朵獎勵的紅花,會讓另一些孩子蒙上難以磨滅的陰影。沒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評比,會讓另一些學生種下了刻骨銘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