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如何真正《我愛三峽》(精選6篇)
竇桂梅: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5
聲明:本文錄自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近作《梳理課堂》一書,版權歸出版者所有。本站摘錄,目的在于學習,如有不當,將立即刪除。同時也請不要轉錄。
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今天下午聽了一節(jié)高年級的《我愛三峽》。
這是一篇游記。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突出了三個峽的不同特點,把瞿塘峽的雄、巫峽的秀、西陵峽的險展示給大家。
下面重點談聽課后的幾點思考。
一,語氣是否能讀出來?
瞿塘峽一段的教學教師采用朗讀的形勢,要求學生把瞿塘峽的“雄”讀出來。當好幾個學生朗讀之后,教師覺得不解渴,于是引導:“讀出來了嗎?,誰來把這個語氣讀出來?”是啊,“怎么能讀出這個語氣呢?”——我要是學生我肯定這樣想。那么,學生思考的重點就是怎么才能讀出這樣的語氣的技巧上,而不是一種體驗的自然的表達。當老師不斷的強調“誰能讀出這個語氣?”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朗讀完全落腳在這個“雄”上——聲音的“高亢”。可想,課文里的“山石林立”、“千姿百態(tài)”、“山勢險峻”“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等所表現(xiàn)的“雄”怎么能是同一種調調?
教師應該好好引導學生品味這幾個詞語——當然不是分析。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感受用聲音表達出來——而不是為了朗讀而朗讀。當學生真正的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的時候,“參觀”瞿塘峽后的快感就表達出不同的滋味來了。比如,文中的“突然”,有的學生會讀的急速,有的學生會讀的很“神秘”。有的學生的聲音傳出的感覺會讓你覺得他很“驚訝”,有的學生的聲音會讓你感覺很“緊張”,有的學生的聲音會讓你覺得很“興奮”……一個“突然”里面的滋味不同,當然,學生的朗讀全段時感受到你內心的“瞿塘峽”該是多么的富有韻味啊。
“巫峽”一段的朗讀采取“導游的形式”,很好。不過,導游的練習應建立在個性朗讀的基礎上,導游的表演也應該是個性的導游——一種超越了朗讀之后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
“西陵峽”一段的朗讀處理是“朗讀擂臺賽”——這就更要落腳在讀的個性上。那“急流翻滾,漩渦一個接著一個……一圈一圈急速旋轉著”等語句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該是豐富多彩的朗讀特色。
二,順著教,還是“橫”著研討?
本課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按照課文描寫的順序,帶領學生依次走進這三峽的。
教無定法。既然此次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研討,那么,能否大膽一些——其實還是那個教材,重要的是看我們這些教師如何創(chuàng)意,就像同是一塊布料,不是讓你做成以前統(tǒng)一的“綠軍裝”,而要看你怎樣做成學生愛穿的“得體衣”。另外,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作為有一定審美水準的學生,教師也沒有必要領著學生亦步亦趨地“導游”,把他們當作什么也不懂是很可怕的。
因此,我建議,這節(jié)課,可否分成三步走——而且這三步層層遞進。
比如,第一步,讓學生當“地理勘探家”,通讀全文,橫向比較這三個峽的不同特點。這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深入理解教材的層面。當學生的角色轉換,成了地理勘探家的時候,他們“探險”的興趣頓時被點燃,于是迅速“走進”三峽。那么,三個峽的“雄、秀、險”就被學生挖掘出來了。
接著,讓學生當“小作家”,于是學生的角色轉換到寫上——怎樣把這三個峽的特點寫“活”的問題上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在理解的層面上又超越了一層。此時,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應該怎樣用上恰當?shù)脑~語和修辭,甚至過渡等方法把三個峽描寫出來的。
最后,讓學生當“小小導游家”,這是在前兩個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學生了解了地形不同,感受文字的魅力之后,就要用聲音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當然可以朗讀,還可以超越教材,加上自己的“旅游”后的感受生成性地表達。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拓展延伸。可以課后引導學生就“三峽”目前的現(xiàn)狀作調查,查資料。比如,發(fā)表“三峽工程”實施后,課文所寫大自然的“造化”被人為的“隱藏”的看法等。
我想,這樣的課文不順著走,橫著“研究”的時候;這樣的課文不限于教材本身,引發(fā)開去的時候,是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是否有了原來基礎上的“建構”性學習?
竇桂梅: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篇2
我 愛 三 峽 北苑小學:趙亞娟 一、 教學目標: 知、了解三峽獨特的峽谷風光,能抓住體現(xiàn)三峽特點的重點詞句,想象課文所描繪的優(yōu)美景色。 能、根據(jù)學生對三峽景色特點所產(chǎn)生的不同感受,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抓住三峽的特點,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通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三峽的獨特景色,激發(fā)學生熱愛三峽、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重點: 1、 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景物的特點,想象所描繪的景色。 2、 通過續(xù)寫文章,反饋學生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三、 教學難點: 通過將課文部分內容轉換成導游詞的形式,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 教學手段: 錄音機、錄像。 五、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那么,你游覽過哪些著名的游覽勝地?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們真是一群小小旅行家!你們知道我們祖國的第一條大河是哪一條嗎?沒錯!滔滔不絕的長江水流淌著千年不衰的歌聲;永遠演繹著歲月的滄桑劇變。而在長江眾多的優(yōu)美景色之中最讓人心動,最讓人心馳神往的就是雄偉壯觀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這片神奇的土地,生長著奇特的峽谷風光。今天就讓我們背起行囊,乘坐油輪一起去親自感受長江三峽的優(yōu)美風光,大家準備好了嗎? (學生舉手解答,教師配樂導入) (二)、抓特征,悟情感。 1、 瞿塘峽:隨著油輪緩緩的前進,我們來到了三峽第一站(瞿塘峽) a、 [幻燈出示] 輕聲朗讀第二自然段并思考:瞿塘峽有什么特點?有感情的讀出能體現(xiàn)瞿塘峽特點的語句。 (學生朗讀,小組內討論交流) b、 學生匯報,教師指導朗讀:[板書特點] 師:你能通過朗讀體現(xiàn)出瞿塘峽雄偉壯觀的特點嗎?(生試讀) 你想通過朗讀告訴大家什么?(指名讀、比讀、配樂讀) c、 這么壯觀的瞿塘峽你想看得更仔細些嗎?[配樂朗讀,錄像欣賞] 2、 巫 峽:時間真快呀!當我們還沉浸在第一峽的壯觀美景之中時, 我門又來到了長江第二峽(巫峽)[板書] a、 [幻燈出示] 默讀課文3-5自然段,巫峽的那些景色給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學生默讀課文) b、 學生匯報:[板書特點] 師:這么多優(yōu)美的景色吸引著大家的視線,你能將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轉換成導游詞來向大家介紹巫峽嗎? (小組內交流準備) c、 導游匯報:[學生配錄像導游解說] 3、 西陵峽:聽了你們的介紹,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游客來三峽旅游。 a 傍晚時分,第三站又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就是(西陵峽)。 師:我也按奈不住愉悅的心情,想與大家一起感受西陵峽的美,可以嗎?(師引讀,生齊讀) b、 我們發(fā)現(xiàn)西陵峽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舉手解疑) c、 我們共同感受了長江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白天的三峽優(yōu)美如畫,而夜晚的三峽更讓人如癡如醉。[配樂朗讀] 4、小結:不僅你被深深陶醉了,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被深深的陶醉了,我們也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老舍先生在文章末尾那發(fā)自內心感慨的話語(齊誦最后一句)。 (三)擴思維,展想象。 續(xù)寫練習: a、 我們一起游覽了壯美的長江三峽,在你的行囊中裝滿了什么?(學生感悟解疑) b、 你們真是善于觀察,用心感悟的孩子!老師有一個問題同學們能幫助我解答嗎?文章末尾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能將你游覽后的感受續(xù)寫在文章的結尾嗎?(學生舉手解答、續(xù)寫、學生匯報并點評)。 (四)總結: (五)作業(yè):將你對長江三峽的深切感受與你的家人共同分享! 六年級教學內容: 北苑小學 趙亞娟 XX年5月
竇桂梅: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預習課文學會本課生字、詞,也可借助字典或詞典里借詞義。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每處景物的特點,想象所描繪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覽路線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通過理解課文,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同時了解三峽獨特的景色,使學生產(chǎn)生喜歡三峽的感情。
教學重點:
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每處景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生要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寫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點以及游覽的順序。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預習課文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10個新詞,也可借助字典或詞典里借詞義,通過熟讀課文了解三峽獨特的景色,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能找出交待游覽路線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愛三峽》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地圖:指出三峽所在的位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檢查自學情況:包括生字的音、形、義
2、聽取匯報
jun wu
峻 嶺 嫵 媚 旋渦
3、指名讀課文,訂正字音
三、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理清文章脈絡。(試給課文分段)
2、默讀課文:
1)思考三峽指的是哪三峽?
2)作者是怎樣把三峽連起來的?畫出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
3、聽取匯報,教師指導。
4、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四、小結:
今天,我們了解了長江三峽指的是巫峽、西陵峽、瞿塘峽,那么它們到底有什么不同?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課下搜集有關三峽的圖片
五、作業(yè):朗讀課文。
課后反思:文章層次分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很容易的理清了文章脈絡,同時初步了解了三峽獨特的景色。
竇桂梅: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篇4
學習目標:
1.借助課文頁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感知課文內容。
2.能正確、順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三峽的奇麗風光。
3.學習本文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
體味文章意境。
學習過程:
(一)課前學習要求:
1.借助工具書和頁下注,讀準字音,準確、順暢地朗讀課文。
2.疏通文意,能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搜集長江三峽、酈道元及《水經(jīng)注》等有關知識。
(二)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jīng)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請看:
播放電視片《話說長江》有關“三峽”的片斷,學生觀看影片后,教師導入:
美麗的三峽的確讓許多人為之陶醉,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也寫不盡長江三峽的俊美。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三)檢查學生課前學習情況
1.學習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作者和《水經(jīng)注》的材料,教師巡視;
2.提出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小組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給老師。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以小字條的形式將問題記下交上來,然后到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疏通文意的時候,再將問題交由大家討論。
(四)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初步領略山水之美。
2.請2-3名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點評。
3.請大家齊讀課文。
4.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教師有意識地參與一到二個小組的學習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五)深入研讀: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邊讀課文邊透過文字領略三峽的美,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選取了哪些景物來展現(xiàn)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點?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句來回答。
②作者在描繪景物時,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這樣安排是否合理?請說說你的看法。
2.把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抄下來,同時寫上鑒賞性的文字。(體會用詞簡潔精當。)
(六)課堂拓展
1.學生以導游身份介紹長江三峽雄偉壯麗景觀。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介紹三峽春、夏、秋、冬四季風光。
2.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三峽風光、三峽工程或與三峽有關的傳說、故事等資料,并設計好本組的導游詞。
3.學生講述,屏幕上播放相應的三峽景觀。
4.老師評價
(七)課外延伸
1、從網(wǎng)上查閱有關三峽旅游及大壩資料,對長江三峽有個全面的了解
2、開展“三峽”主題系列實踐活動: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fā)三峽的豐富資源,讓三峽真正成為一塊風水寶地。
附:《三峽》省優(yōu)質課一等獎課堂實錄
(課前配樂播放與三峽有關的詩文圖片,讓學生在休息之外,伴著美妙的音樂欣賞有關三峽的美景、美文,為《三峽》的課堂學習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 同學們,中國的每一個漢字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讓我們見字知意比如“峽”字,從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峽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層里想,你聯(lián)想到峽中 還有什么?(生答“水”)
對,詞典上解釋:兩山夾水的地方稱之為“峽”所以,我們如果來欣賞“峽”,就不僅僅要品它的山,還要讀它的水今天,我們就要一起 去欣賞中國的峽中極品——長江三峽
《三峽》是一篇文質優(yōu)美的文言文,它是酈道元所寫《水經(jīng)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特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文 意并感受文章的魅力,在教學時我設置了以下學習目標:①熟讀課文,理解文意②反復朗讀,欣賞三峽的優(yōu)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③掌握方法,輕松背誦這樣設計 既讓學生了解了三峽的景物特點,還能夠讓學生欣賞到文章語言的無窮魅力
《三 峽》一課的教學,我沒有設計一個個零敲碎打的問題,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 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教師只起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上的發(fā)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讀細品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掌握背誦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意,掌握重點字詞之后用“減字背誦法”加以檢測,整堂課有誦讀,有品味,有積累,有方法指導,高效、實在。
竇桂梅: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篇5
學情分析
1、學生對長江三峽的地理特征不太了解,或者沒有直觀的印象。他們大多生活在平原和極其低矮的丘陵,對山脈、高原和海拔高差,沒有切實體驗。可以適當使用多媒體。
2、學生受困于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思維定勢,他們可能會把落腳點放在抒情上,而不是放在景物本身(文本本身),比如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等等空泛的情感上。這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重點詞語,分析表現(xiàn)技法,把握好景物特點,進而整體領略到景物的詩意美。
3、學生可能會缺乏上述理性分析的能力,對“四美”的感受不深刻。這時要適當使用配樂朗讀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用感性手段彌補理性分析的不足。
4、學生可能整體把握能力不足,感受支離破碎,缺乏語境意識,不能有效整合閱讀感受。這時要注意發(fā)揮集體閱讀的優(yōu)勢,在學生合作學習中,在師生切磋中,形成班級共同的體驗成果。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熟讀成誦。
2、品味精彩語句,欣賞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酈道元筆下《三峽》的文筆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峽”的景色特征,領略三峽多姿多彩的四種詩意美。
教學方法
作為常態(tài)的精讀課,本文至少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預習課文,完成基礎性目標,老師收集分析學情;第二課時精讀課文,完成鑒賞性目標。具體方法:
一是“以學為主”,以“學的活動”設計問題情境、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流程。主要方法是創(chuàng)設情境、變換角色、激發(fā)想象力、模擬體驗。二是品析精彩語句,欣賞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方法是“以讀為線”,多樣化的朗讀和細致的品讀是主要讀法。
教學流程
一、課前說課
從學習內容上來看,老師期待同學們能把握好兩方面:一是感受到三峽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二是體會到酈道元搖曳多姿的文筆美。
從學習方法上來看,一是發(fā)揮想象,“神游”三峽。變換一下角色,把自己當做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音樂家,這樣就能比較輕松的感受到三峽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了。二是朗讀和品讀。個人讀、集體讀、聽范讀、配樂讀、分角色讀、品味重點語句默默的用心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讀來讀去,就能體會到酈道元搖曳多姿的文筆美了。
二、預習檢測
1、請四位同學分段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老師范讀,注意朗讀的停頓。
3、自由讀,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師生共同解決。
4、語文常識填空
酈道元是 (時期) 家,他撰寫了《 》,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三峽, 、 和 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
三、整體把握
齊讀課文,圈詞,分別概括四段主要內容。
助讀問題: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為主? --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為主? --水。
3、第三段是哪兩個季節(jié)的景色? --春冬之時。
4、第四段是哪兩種天氣狀況下的景色? --晴初霜旦。
四、局部品析
活動情境設計:
下面,我們變換一下角色,讓我們化身為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作曲家,根據(jù)第1、2、3、4段文意描繪、吟誦、拍攝、譜寫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美吧。
請大家注意:我們雖然不是畫家、詩人、攝影師、作曲家,但是,我相信,同學們都有一顆敏感的心靈--善于感受美的心靈,同學們還記得七年級上冊的《童趣》吧?一種平常的景物,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會變得美麗而神奇,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繪三峽美、吟誦三峽美、拍攝三峽美、譜寫三峽美。一定要結合課文的語句,用“心”感受哦。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讓我們當一回小畫家,描繪第一段的三峽美。
先來朗讀一遍課文第一段。
讓我們先來選擇一下畫布吧?國畫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種大的叫做“長卷”有一種小的叫“小品”如果請你選擇一種畫布描繪第一段,你選哪一種?為什么?
(選擇“長卷”:引導學生品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小結: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
(選擇“小品”:引導學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學生不選“小品”,老師來選,請學生用語言描繪這種情景。可以提問:是不是應該重點描繪陽光燦爛或皓月當空呢?應該重點突出什么景物?然后點撥這句話是側面描寫三峽的“山高峽窄”)
總結: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觀勾勒,總寫了磅礴的山勢,勾畫出700里三峽的雄險,描寫出了群峰連綿、隔江對峙、山高峽長的雄壯美。仿佛一幅雄偉壯麗的長卷。
下面,讓我們當一回小詩人,吟誦第二段的三峽美。
詩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們的感情真的就像長江大河一樣,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詩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峽的美。
先來朗讀一遍課文第二段。
李白的個性很像三峽的水,李白還寫過一首描寫三峽的詩歌,也和第二段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提問: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印證了第二段的哪些語句?
明確:“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提問:這句話是不是說:要急速傳達皇帝的旨意,所以劃船劃得快呢?
明確:不是,是寫江水流速急。這也是一種側面描寫的方法。
總結:更重要的是--“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與“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樣,寫出了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酈道元不是詩人勝似詩人,你聽他吟誦的三峽水,自由不羈,萬古奔流,充滿了奔放美,也充分表達了酈道元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你能讀出來嗎?
齊讀第二段。
接下來,讓我們當一回小攝像師,拍攝第三段的三峽美。
先介紹一下拍攝的術語:“推拉搖移”,也就是鏡頭推近、鏡頭拉遠、鏡頭搖上、鏡頭搖下、鏡頭平移。
大家讀鏡頭里看到的景色,老師來操作攝像機。
鏡頭推近,然后鏡頭搖下,看到什么?“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tài),動靜交織,對比鮮明啊。
鏡頭搖上,看到什么?“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
鏡頭搖下,看到什么?“飛漱其間”。“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鏡頭搖上,然后鏡頭拉遠,看到什么?“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總結:“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你看,春冬季的三峽就不像前面那樣雄壯奔放了,而是“清榮峻茂”,呈現(xiàn)出一派清悠美。“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
齊讀第三段。
最后,讓我們當一回小作曲家,譜寫第四段的三峽美。
來聽聽晴初霜旦的秋季,三峽里傳來什么聲音吧!
齊讀第四段。
如果你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樂,你想采用怎樣風格的音樂?(ROP肯定不行,)結合課文的情境描寫,談談你配樂的理由。
(學生自由談,老師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語句談理由。)
小結:作者從聽覺的角度寫秋季的三峽,表現(xiàn)出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那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秋季的三峽呈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凄婉美。那“淚沾裳”的漁歌中不也暗含酈道元打魚人的同情嗎?
齊讀第四段。
五、整體歸納
學完本文,你會發(fā)現(xiàn)《三峽》實際上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三峽多姿多態(tài)的“詩意美”,選文共描寫四組景物群落,對應編者分的四個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為,全景式展現(xiàn)三峽的“雄壯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為主,展現(xiàn)三峽的“奔放美”;第三段側重描寫春冬季節(jié)特征,展現(xiàn)三峽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寫三峽特定天氣狀況“晴初霜旦”,展現(xiàn)三峽的“凄婉美”。
酈道元筆下的三峽,集“四美”于一身,給人以“山旋水轉、四季變幻、奇境迭出”的審美感受,令人在驚嘆之余,產(chǎn)生“山水如人”的錯覺:“作者筆下的三峽,簡直就是一位魁偉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熱情,春冬的俊逸和閑遠,秋日的憂傷和嘯嘆,構成了它多么豐滿而多姿多態(tài)的性格”。
酈道元的文筆不也像三峽那樣美嗎?不也像三峽美得多姿多彩嗎?點面結合、正側相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俯仰生輝……而這一切,都來源于酈道元那顆隱藏著中國山水文化奧秘的“好奇”的心靈。酈道元不僅以地理學家的目光探尋自然,而且以文學家的心靈感受自然,那流動的江河,挺峙的山巒,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神游其中,樂以忘憂。
美麗的景色,需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就是要向酈道元學習的。
竇桂梅: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篇6
第七課,《我愛三峽》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文章以游覽的順序為線索,先后寫了長江三峽的美麗景色。每寫一峽,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給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上這篇課文時,我也采用了總分總的方法。默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寫三個峽特點的詞,那就是“雄偉壯觀”、“幽深秀美”、“急流險灘”。找到這三個特點之后,然后再回到課文中去具體的學習。通過找句子,談感受,朗讀句子進一步來理解課文,與作者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
整篇課文應該講上得還是比較順的,學生也能跟著老師的步伐,但是由于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在表達自己感受時,經(jīng)常是可以意會卻沒法言傳。這就需要老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