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評課 備課 上課——制定語文課堂標準的思考及目的--清風車影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
評課 備課 上課——制定語文課堂標準的思考及目的
竇桂梅
曾經參加過一些“好課標準”的評論,并發表文章。由于每個人的“尺子”不同,自然觀點不一,或說這,或說那。總之,沒有達成統一共識。也有人說好課“統一”就壞了。這話沒錯,但,課雖然不同,也有相同,即課堂基本構成元素——教材、教師、學生。三者相遇,形成碰撞,生成智慧,實現課堂的有效。
說得輕松。如何制定一個教材不同,內容不同,但以上基本內核相同的評課標準,讓聽課教師評課時有所依托?十多年前,聽我課的領導專家,主要看我是否完成預定的認知目標。我的備課從“設計”出發,將課堂組織得“井井有條”。盡管有時也把學生調動得“興趣盎然”。但現在,像這樣只完成認知目標的課顯然不能稱得上是一節好課。
隨著這些年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評價標準也在不停的變、變、變。可改了幾年了,還是覺得有些問題。
標準依然“絲絲入扣”——嚴重控制了教師的靈活。就拿公開課來說,教師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課,就是怕評委們說得“漏洞百出”或“千瘡百孔”。包括我的課,有些場合也要迎合評委們、聽眾們的“口味”——因為,好多時候,每個人心中那把舊的固有的尺子始終沒有拋掉。于是,我們看到有的老師評課,就按照上緊了弦的石英鐘一樣,看你的“分針”、“時針”是不是有條不紊一步一步“走”著。看你什么時候講授,什么時間提問,什么時候升華——這每一步是否巧妙,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標準依然“樣樣俱全”——嚴重束縛了教師的靈性。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指標可以說十分完備,而且每一項指標幾乎都有固定的要求。甚至,每一項多少分數,都要一分一分地打,直至打到最后的100分。現在,改良了許多,簡化了一些,變成“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進程安排合理”、“課堂提問精煉”、“多媒體運用恰當”、“板書設計美觀”、“教態自然”、“語言流暢”等項。這些標準,層次不清,更多還是關注教師,關注事先的“預設”。這些條條框框甚至“密密麻麻”的鎖鏈,依舊會把課堂“禁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