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評課 備課 上課——制定語文課堂標準的思考及目的--清風車影
然后,引導教師們也體現這三個“度”樣上課、評課。教師們聽別人課的時候,引導他們要從這幾個“度”來衡量。漸漸地,你會從老師們聽后的評價中,呼出“這堂課的廣度還可以,比如……”,“這堂課師生氣氛活躍融洽,明顯感覺學生被尊重,體會到濃濃的溫度……”
行動有了,就開始動筆搭架子,依照一級分類的三個維度,圍繞“教材、教師、學生”的二級要素,制定三級具體要點的考核。接著找學科組長一起進行初稿討論,最后全體語文教師提建議。
在制定評價標準的過程中,我們也充分想到語文學習的模糊性是無法量化的;語文內容的包羅萬象也是一堂課不能完全包容下的。語文的形象性、人文性也是不能完全用具體的表格來格式化。因此,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既不能太抽象,也不能過于具體。太抽象,教學與評價難于捉摸。過于具體,容易束縛教學者、評價者的手腳,現在流行的許多評價標準,就是太具體化,搞得教學者、評價者無所適從——也就失去了制擬評價標準的意義。
在制定語文評課標準表的時候,“因材施評”的同時,還強調了以下三點:
整體性——教學是一個整體,教師是一個整體,學生的學習也是整體的。也就是既要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又要體現知識和能力,更要體現過程與方法。但,幾者是互相關聯,螺旋上升,最后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果。
生命性——聽課一定要看課堂是否鮮活,當然不是熱鬧。一定要看學生的狀態,看看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是否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是否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個性地學習。
發展性——要看課堂是否有張力,即“亮點”或“疑點”。因此,標準表還專設“感言”一欄。這樣,才會引起教者或聽者的深入的提升或警醒。再有,還要看課堂是否體現教者個人的魅力。以往這一點,我們往往忽視,所以我們評課只看到課中的學生和最終的效果,往往不太注意能夠推動這堂課產生不同“味道”的教師,是什么樣的。因此,在標準的“高度”一欄,還要關注教師的個性特點,呵護教師個人風格,最終讓其實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