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生命的初念——公開課教學感悟》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
時間: -11-01 周三, 上午11:42 標題: 竇桂梅《生命的初念——公開課教學感悟》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樣的話讓人產生無限的希望與樂觀。可是,燕子可以再回來,楊柳每年都爆青,桃花依然會開放,但當它們以看似相同的面容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是否留心過——它們,即便是去年的燕子,也是長大抑或變化了的燕子;楊柳和桃花呢,怎么會是去年的樹葉和花瓣呢?
這讓我想起了經常要面對的語文公開課教學。
時下很反感公開課。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作假、表演、缺乏日常課的樸素真實等。我想,使公開課陷入窘境的,是出了差錯的評判標準,而非公開課本身。
就我來說,因為很多時候,我的公開課會以同一教學設計教授不同地區、不同省份的學生。不管教學對象差異多大,課堂設計的流程基本是一成不變。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你來不及了解學生——這種嚴重背離教學規律的、機械死板的課堂,多么荒謬而令人生厭。長此以往,這樣的公開課會讓我們越發遠離學生,遠離教學的本真。
但另一個事實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這樣的公開課形式仍將繼續存在。因此,如何上好公開課或許是我們這些特級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沒有相同的相遇。
每一節公開課我們面對的都是不同的學生,而每堂公開課因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必將生成不同的敘事風格,構成一幅幅別具特色的畫卷:有的是清新宜人的風景畫,有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素描,有的是濃墨重彩的油畫,有的是寧靜致遠的山水寫意……
記得第一次教學《圓明園》時,我設計了“走近文本(走近圓明園)—走進文本(走進圓明園)—走出文本(走出圓明園)”三個不斷深入的層面。在理解文中英法聯軍的“任意毀壞”時,我想當然,以為學生沒有親眼所見,理解會有困難,于是出示一段資料,讓其理解,接著再讓學生把感受帶到句子里,朗讀體會。我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起到拓展課外資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