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生命的初念——公開課教學感悟》
生:我是皇帝必須總結教訓: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必須強大。
生:為什么?為什么?火藥是我們中國發(fā)明的,而它卻被帝國主義用來當作轟擊我們祖國大門的工具。為什么?為什么?那些侵略者為什么要毀滅圓明園?我要守住這一片廢墟,給人們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學生說時滿臉激動,上氣不接下氣,全場掌聲。)
師:我要為今天的同學們喝彩,看來圓明園那樣的悲劇再也不會發(fā)生了,因為有了你們的存在。
正是由于給學生預設的空間比較大,教學中不但進行了口語訓練,還進行了思想的熏陶。所以,教學才不斷深入并推向高潮。一次,我問學生,看到“圓明園”3個字的時候,眼前出現(xiàn)怎樣的畫面?學生回答是“一片大火,一片雄偉的建筑,一片廢墟”。而另一次,在課將結束的時候,學生回答是“留給我的不僅僅是恨,更是恥辱”。緊接著是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答案——
“是失望。悲痛的失望,對當時國人行為的失望。”
“我認為‘圓明園’這字眼成了一個警鐘,都說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國強民,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才能對付外來侵略者!
“那恥辱的柱,成了壓在我心頭上的大石頭!
“圓明園今天已經(jīng)作為遺址留在了我們的面前,而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竟然被3000個英法聯(lián)軍把圓明園這樣的中華文化的標志毀成廢墟。仇恨放在上面,就會壓著我們只顧憤怒;仇恨放在后背,就會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大手。”
學生認識所達到的高度,使我更加激動。于是我趁熱打鐵:“所以,親愛的同學們,留給我們心中的思考還要繼續(xù)。圓明園毀滅了,毀滅的究竟是什么?必須毀滅的是什么?不應該毀滅的是什么?永遠也毀滅不了的是什么?我們應該把這樣的毀滅遷移到心靈中去,伴隨一生。親愛的同學們,在我們走出圓明園的時候,獲得的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擁有智慧,擁有尊嚴地活著!
有人說,這個地方的設計是神來之筆;有人說,老師的語言總是那么精彩到位;也有人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成功,是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跳出文本的結果——其實,關鍵是你的設計是不是能夠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柔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