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生命的初念——公開課教學感悟》
可是沒有想到,當我第二次再上的時候,有個學生讀了資料后便問道,難道敵人只是扔綢緞?只是砸碎大鏡子?那些保存了2400多年的拿不走的奇珍異寶他們是怎么對待的?是啊,這些強盜的丑惡行徑,這點資料怎么能說得全面呢?于是我趁機引導:“那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還會怎么做呢?”這一下,思維鏈接了學生的生活,他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回答——有學生說“他們用腳踢,給寶物踢個大窟窿”,有學生說“還用棍子去打呢,硬把一個花瓶打碎了,真讓人心疼”——這個細節給我的啟發太大了:學生們用“踢、打”的動作把英法聯軍的丑惡嘴臉逼真地展現出來。
于是,第三次再教這個環節的時候,學生思維的翅膀展開了——
生:那些歷史名畫,他們給撕毀了,真是可惜。
生:還用炮轟擊大燭臺。
生:用槍射擊還不算,還用榔頭捶青銅器。
生:那些珍貴的瓷器,都讓他們給砸碎了,太心疼了。
生:拿不走的就用斧子砍,比如上好的家具。
生:還有,會把那些字畫摔在地上,然后再用腳踩。
生:最后,用大火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你看,一個“任意毀壞”,被學生用“砸、摔、扔、踩,捶、砍、踢”這樣鮮活的動詞,將英法聯軍的野蠻行徑再現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驚喜來自三次教學后學生給予的靈感。如果只是簡單重復,無視第二次或第三次的機遇,教學能夠“錦”上“添花”嗎?
所以說教師預設的成功,正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捕捉到學生的“修改意見”并一次次完成改進的結果、是的,同一節課,只要你用心,把每一次當作第一次,認真對待學生的“意見”,將學生的資源轉化為教學現場的智慧——一次次嘗試、一次次揣摩,那么“作品”也必將一次次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