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心靈 讓語文教學充滿靈性——蘇教版《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片段
師:兩種觀點同學們都說得頭頭是道,老師也不知道該怎么評價了?
生(自言自語):那就這樣說,愛因斯坦一半是“最偉大的人”,一半不是。
師(笑了):那還得把愛因斯坦分成兩半呢。
(眾生笑。)
生:我贊成意見。愛因斯坦是一個大科學家,但他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能向一個12歲的小女孩請教,改正自己的缺點,更能說明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平凡之中見偉大。
師:平凡之中見偉大!你說得真是太棒了!(面向全體)同學們,真正的偉人也是一個凡人。作為一個普通人,愛因斯坦可能是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就本文來講,他不注重穿戴、布置房間和收拾東西。難能可貴的是他向一個12歲的小女孩請教。他的平易近人、謙虛和一顆未泯的童心,相信已深深地印入大家的腦海里。然而,應該確定愛因斯坦之所以沒有把時間花在穿戴、布置房間和收拾東西上,是因為他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學研究上,并且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我們應該承認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人”。
反思:
上述教學片段是師生圍繞“愛因斯坦是不是‘最偉大的人’”展開討論。這一教學片段是開放的,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充實的。
此教學片段,教者始終把舞臺留給學生,讓他門自己去讀,去討論,去展示。而教者也不是一味地旁觀,而是不露痕跡的引、導、點撥,引領孩子有效地學習、感悟。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因生活經驗、個體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對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異。此片段中,絕大多數學生在說出肯定觀點后,教師準備作出結論,此時另一種否定的觀點出現,造成兩種觀點的對立。針對此況,教師并沒有否定,而是傾聽,并且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直到學生“九九歸一”,教師才作了一個辨證及觀點肯定的結論,使知識成了“話題”、手段。教者把新課標倡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這一教學理念真正落到了實處。對于學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真實的體會,我們教師都應始終保持坦誠、平等的心態,尊重學生的思考并保護和鼓勵其發表不同的意見的權利。警惕教育霸權的產生。
另外,此片段中,教師的循循善誘和一系列的表揚、鼓勵、肯定,使得整個課堂氣氛輕松和諧,給學生心靈放飛的空間。師生都敞開心扉、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自己的觀點,憑著自己對生活的觀察、感悟,積淀了“對話”的內容,使得課堂上聽到了更真實的聲音,他們敢說“流浪漢、笑掉大牙”這樣的話,敢于跟愛因斯坦比,從而學生獨特的智慧火花在課堂上閃現。在各種思維的交流與碰撞中,整個課堂上激情蕩漾,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此教學片斷,教師和學生不再把知識的掌握作為教學的唯一追求,而是以知識教學為載體,致力于提高自我發展和主動發展的能力及內在動力,從中獲得道理和理性的升華。此教學片斷體現的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倡導的是互尊互愛的新型倫理原則,主張新的教學理念,放飛學生的心靈,讓語文教學充滿了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