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聽課隨筆
注意文章的表達方式
我們要下功夫鉆研教材。只有正確地理解教材,才能很好地用好教材。鉆研教材和做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個方法的問題。注意了文章的類型和表達的方式,就能提高理解教材的效率。如:
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二泉。月光如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來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這兩段話選自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二泉映月》。這兩段話完整地描寫了一個情境,在課文中是一個邏輯段。它清楚地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阿炳在怎樣的情況下,把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表達出來的;二是他用怎樣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懷的?這兩段話,不能分開來閱讀。
后一個自然段,分為四層:第一層(1—3句),講阿炳聽著淙淙的流水聲,心顫抖起來,情不自禁地用琴聲傾吐自己的情懷。第二層(4—6句),講阿炳起初的琴聲委婉連綿。第三層(6—7句),講樂曲旋律升騰跌宕,步步高昂。第四層(8—9句),講樂曲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這四層之間的關系是總分分總的關系。
在這兩段話中,作者表達的方式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夾敘夾議”。夾敘夾議,是散文的特點。閱讀散文,必須注意這個特點。在閱讀這兩段話的時候,注意了這個特點,就能迅速而又正確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心設計教學中的問題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二泉映月》的第四、五自然段時,提了一連串的問題。簡要敘述如下:
阿炳在少年時,曾在惠山下看到“月光似水,靜影沉璧”的美麗景色。如今雖然他已看不見了,但是回想起來,心情怎么樣?他又是怎樣來贊美那優美景色的呢?請大家閱讀下面的兩句話(投影片出示):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
現在,我們聽著阿炳的這段樂曲,又會想些什么呢?(這兩句話中的“有如山泉------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都是作者的聯想,巧妙地向人們介紹樂曲第一段的內容。)
阿炳在淙淙的流水聲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心情又變得怎么樣的?他又是怎么表達這心情的?大家再讀一讀下面的兩句話(投影片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