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聽課隨筆
“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
現在,我們聽著阿炳的這段樂曲想了什么呢?(這兩句話中的第二句話是作者的議論,交代了樂曲的第二段的內容。)
現在,我們聽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全曲,知道了些什么呢?請大家仔細地讀一讀下面的兩句話(投影片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全是作者的議論。又一次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二泉映月”的內容。)
在這一段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提的問題確實是多了一點。但是,仔細想一想,“問”得是有道理的,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這段話的含義。這樣的“問”,這樣的引導,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能力。在大力提倡自主學習、“感悟”的今天,老師們都談“問”色變,其實是個誤解。我國首創的啟發式教學法,不是主要通過“問”體現出來的嗎?我們既要反對爛問,又要防止不“問”。要通過老師有啟發性的“問”,讓學生懂得在學習的過程中怎么思考發問。從而,達到老師不需要“問”的理想境界。
教學思路的設計要體現自己的創新意識
幾位老師執教《二泉映月》的第二教時,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思路。有的平步推進,有的單刀直入,有的跌宕起伏。
一位老師一上課,娓娓敘述: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隨師父來到惠山泉邊賞月。師父靜靜地傾聽著泉聲,小阿炳除了聽到淙淙的流水聲,什么也沒聽見。十多年過去了,阿炳雙目失明了,師父也離開了人世。他在鄰居少年的攙扶下,又來到了二泉賞月。這次,他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了些什么呢?請大家自讀四、五兩個自然段。
一位老師在復習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后,用比較激昂的語氣問:同學們,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中秋的月夜,為什么阿炳的感受會完全不一樣呢?請同學們認真地閱讀課文,細細地思考,也可以先在小組進行討論。
另外一位老師是這樣引入的:大家已經知道阿炳在惠山的中秋夜創作了著名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這一堂課,我們來進一步閱讀課文,討論一個問題:瞎子阿炳怎么會創作出這首二胡曲子的?這個問題很難。大家要用心去閱讀思考,然后來討論。
這三位老師的氣質不同,所教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也不同,我們不能評判那一位老師的教學思路是最好的。但是,我們從她們的幾句短短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她們對教材的理解是正確的,教學的思路都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個體化的勞動。其創造性可以從獨特的教學思路中表現出來。怎么進行創造性的教學,上面三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是值得大家借鑒的。
要充分地運用電教資源
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的錄音帶和cd片,學校里都有。因此,老師在教學中都能運用這些電教資源。但是,使用的時機、程度,是不相同的,其效果也大不一樣。其實,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二泉映月》的樂曲可以多次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