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二泉映月》,(課題)上節課,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課內我們反復閱讀了全文,課后我們又查閱了相關資料。經過前面的學習,想必大家對課文、對《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對華彥鈞這個人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嗎?
2.華彥鈞
華彥鈞是誰,哪位同學了解什么,可以向我們介紹一些嗎?
(學生按課前查閱的資料介紹,可以一句,也可以多句。得出的結論是:一個身患殘,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
這樣的人生經歷,課文里用一個詞就概括出來了,是哪個詞?(“坎坷經歷”或“飽經風霜”)
3.初賞曲子
這位經歷坎坷、飽經風霜的人,他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聽聽他作的曲子,用心感受他的傾訴。
(聽后)同學們,貧困的物質生活、豐富的內心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備課的時候,老師一直在心里不停地念叨:真沒想到啊……,你們知道老師想說什么嗎?
(當有人說出:真沒想到“他寫的曲子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時抓住這句話)
謝謝同學們,你們說到老師的心里去了,也說到課文作者的心里去了。請看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出示末段,學生齊讀)
(音樂再起)同學們,聽著這首曲子,想一想:它為什么能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為什么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呢?)
(從末段切入)(曲子美、感情真……)
4.讀文
(可以出現好多說法,關鍵要抓住以下問題:曲子美、感情真——表達親身體驗、表達人的真情——可以順帶課文第三自然段,以此為切入點,引出課文有關內容)
——描繪了一幅月夜美景(或從這首曲子里,人們可以看到二泉映月的美景)。是的,課文中有好幾處描寫月光以及月光下的二泉。請同學們找出這些詞句,邊讀邊想:這該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出現這些詞語:月光如銀、月光如水、靜影沉壁、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光映月。指名讀,齊讀——當成詞串學習)
——曲子真美。是的,的確很美。課文里是怎么介紹這種美的呢?
a、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學生讀后,評說.)
a、琴聲猶如泉聲一直流進我們的心田;
b、琴聲表達了阿炳的綿綿思念;
c、泉聲記錄了阿炳的人生之路;
d、泉聲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記憶。
(指名幾人讀,則視具體情況而定,“評說”可以跟讀而發)
b、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當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學生讀后,評說:一位哲人說過,“真實的才是最美的”,這琴聲就是阿炳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它表達出——,它抒發——。引讀)
c、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出示,指讀,齊讀)
小結:琴聲時委婉連綿,時而升騰跌宕,舒緩而又——,恬靜而又——。這就是《二泉映月》的旋律美。
——感情真。你從這琴聲里聽出了什么樣的感情呢?請同學們再去細細研讀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準備用這樣的形式說出你的體會:“從〈〈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聽出了……”(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