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實錄(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初品課題
師:這是我們今天要上的新課課題,誰來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提示“蒙”是后鼻音,齊讀)
師:再看看課題——《月光啟蒙》,你覺得這個題目起得怎樣?
生:讀起來很好聽。
生:讓人感覺很美妙。
生:能讓人產(chǎn)生疑問。
師:的確,題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個好的題目總能吸引讀者再三品味。
二、初讀課文,質(zhì)疑探究
師:《月光啟蒙》這篇文章挺長,生字特別多,有信心讀好嗎?(生)請大家自由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當然,也可以悄悄地請教我!
(學生自由放聲讀課文,個別學生請教老師)
師:讀完課文,有信心接受挑戰(zhàn)嗎?
生:有!
師:這是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個生字詞,能讀好嗎?
多媒體出示: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指名讀“”籬笆“時辰”兩個輕聲詞和三個生字,正音,然后齊讀)
師:把這些生字詞送到段落中讀讀看。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師:讀得真好,不僅讀得正確,還讀出了味道。這一課中,還有兩個多音的生字,找出來了嗎?
(副板:蓮花落 混沌,提醒“落”(lào)、“混”(hùn)的讀音,齊讀詞語)
師:把“混沌”這個詞送到句子中,誰來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xiāng)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混沌——記得在哪一課學過這個詞么?
生:《盤古開天地》。
師:記憶力不錯。在《盤古開天地》一課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師:在這一課中也是這個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明白,迷迷糊糊”的意思。
師: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開朗”會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生:其實就是恍然大悟。
師:找近義詞也是理解詞語的方法之一。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用一個
詞來說(指板書),就是——啟蒙;母親把這份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說成一個四字詞語就是——月光啟蒙。
師: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問是學習的開始。課上到這兒,你能根據(jù)課文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么?(生舉手)不急,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想,有新發(fā)現(xiàn)了舉手示意我。
師:誰先來提問題?
生:我想問的問題是:母親為什么唱歌謠?
生:作者為什么要用《月光啟蒙》為題?
師:從題目著眼提問,不錯。誰還能針對文章題目提出質(zhì)疑?
生:文章既然是寫母親對“我”的啟蒙,為什么又叫“月光”啟蒙?(教
師在課題旁打“?”)
師:多有價值的問題啊!還有嗎?
生:課文為什么用“芳香”來形容“音韻”?“音韻”怎么會是“芳香”的呢?(副板:芳香?)
生:母親不識字,為什么能啟蒙她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