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試題及答案
4、人本語文課程資源p50
以人為載體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相關人士等。
5、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p1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三、簡答題
1、 新課程教師角色應如何定位?
答:新課程強調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角色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新課程提出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師角色由教材使用者轉變為語文課程的開發者。
2、《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教學提出了哪些要求?《語文課程標準》p14
答:《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是: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3、什么是閱讀教學?閱讀與閱讀教學有什么區別?p15
答:《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理解;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4、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習作教學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
答:①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②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③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④寫作知識的教學力求精要實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5、“分解式目標”與“交融式目標”的異同是什么?p29
答:(1)區別:分解式目標: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標題。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于操作。
交融式目標:在敘寫時不出現 “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幾個明顯詞語,但它的每一點目標都把二維或三維的目標交融在一起。優點是敘寫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