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教案
課 題 14 再見了,親人 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認識“役、妮”等八個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戰役、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3、理解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體會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課前準備 了解抗美援朝戰爭,搜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生的故事。
課 時 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入,激發探究興趣
1、出示題目:“親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緣關系的,關系親密的人)誰是我們的親人?
2、課文中的“親人”指誰?(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鮮人民)這句話離別的話是誰說的?
3、介紹時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浩浩蕩蕩地踏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抵抗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朝兩國人民終于打敗了美國侵略軍。1958年10月撤離朝鮮。在漫長的八年中,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生死與共。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終于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時,志愿軍戰士深情地說——引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4、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戰士并沒有真正的血緣關系,那為什么把他們也稱為“親人”呢?——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
二、深入研讀,展示探究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哪些事例說明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1)大娘為志愿軍戰士洗衣服,幾夜無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3)小金花,為救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
(4)大嫂,為挖野菜,炸傷了腿。
2、 走進情境,感受體驗。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親人一樣對待志愿軍戰士?劃出相關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①交流。學生說句子,自由談體會。
②重點出示:
◇“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寫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難和危險?大娘她們僅僅是為我們送來打糕嗎?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鼓勵、希望、信心……)
抓住動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想象一下,說說大娘還會為我們做哪些事?
也許大娘做的事還有更多更多,這一切,怎么不使我們感動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
③引讀:是啊,素不相識的大娘雖然不是我們的母親,但卻像母親一樣,甚至勝似母親。因此,在離別的一刻,我們志愿軍戰士動情地說——(生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師引,大娘,您就是我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母親!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動人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隨機理解詞語:同歸于盡、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