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將相和》是一則歷史故事,故事發(fā)生距今已然有二千多年。而今這個故事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或者說為我們所關注之處,我個人理解是在于第三個故事。當然,第一、第二個故事,通過對藺相如言、行、神態(tài)的描寫,已經(jīng)把他的大智大勇、愛國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于這一點,學生在閱讀感悟時并非難點。教學,應按需定教。“需”有文本解讀要求之“需”──這是教材要求;也有學生學習需求之“需”──這是學生為本。
按需而教,在本課中,我確定以下三點
1、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班級中有超過三分之一學生在語言組織方面能力不是很強,突出表現(xiàn)在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段落大意方面,往往不能用比較準確、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比較重視在課堂中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讀文章、獨立組織語言進行說、寫段意、主要內(nèi)容的練習。在本課中我安排一環(huán)節(jié),即組織學生自由讀完第一個故事后概括,要求動筆概括。
2、提高學生語言理解能力:
本課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閱讀第一則故事,從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在這方面,六年級學生已具有相當?shù)幕A,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言行來深入感受人物優(yōu)秀品質(zhì)的閱讀方法。所以,學生通過閱讀第一個故事感受到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是難點,換言之即大部分學生均能實現(xiàn)這一點,區(qū)別在于感受領悟的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我確定扣住人物語言的提示語作為切入點把學生對藺相如機智勇敢特點的領會引向深層,“想了一會兒”體現(xiàn)了他的魄力,也可以看出他關于把握機會,一個“理直氣壯”則體現(xiàn)了藺相如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氣,一個“大大方方”更表現(xiàn)了胸有成竹的智慧。當然抓住人物語言的提示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特點,也是應學生習作表達的實際而教。學生在描寫人物語言時不善把握住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神態(tài)、附帶動作等,使學生習作描寫表現(xiàn)力量大減。所以結合本文適時引入學生習作中存在的語言描寫的不足,以學生實際寫作為例,指導學生修改提示語,并在課后結合進行人物語言的片段描寫,以切實提示學生的習作水平。
3、開發(fā)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閱讀教學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這一目標的落實基點在于課堂,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把課內(nèi)教學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聯(lián)結起來,這也是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對課文解讀的需要,預設拓展了兩個資料。其一: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前僅是趙國重臣繆賢的的一名舍人,時刻等待著機會的來臨。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藺相如憑借這一機會一躍成了趙國一代名相。其二:藺相如何以敢在趙王面前許下承諾,何以敢背著秦王把和氏璧先行送回趙國而大大方方趙典,就是因為藺相如巧妙地利用了當時儒教思想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君王行為的制約。在課堂教學中適度拓展課程資源,豐富文本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激活了學生的閱讀動力。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揭題質(zhì)疑
1、出示戰(zhàn)國形勢圖,師生共讀圖。
2、揭示課題,讀題解讀。
3、再讀課題,引導質(zhì)疑:讀懂了題目的意思,你現(xiàn)在想到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理清故事
1、自由讀課文,注意生字新詞,然后根據(jù)課文所寫的三件事,給課文分成三個大段。
2、交流課文分段情況。
3、快速游覽第一大段,并寫下段意(即第一個故事的內(nèi)容)。
4、交流段意:
藺相如只身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獻上寶玉后發(fā)現(xiàn)秦王沒有誠意以城換璧就用計取回,冒死抗爭,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最后自己也全身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