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二,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
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共同分享,教師范讀.
2,再讀課文
(1)這首詩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嗎 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
(2)僅僅準確就夠了嗎 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挑戰朗讀,啟發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
(1)誰敢跟我比賽朗讀 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現在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
(2)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 魯迅屬于哪種人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再做準備,比賽朗讀.
4.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
5.欣賞詩歌.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入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進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根據你收集到的資料,交流一下對本詩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談自己的體會: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