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隨堂練習——鞏固篇
1、選擇正確的讀音,打“√”。
楊氏(sìshì)之子
甚(shènshèng)聰惠
孔君平詣(zhǐyì)其父
為(wéiwèi)設果
兒應(yīngyìng)聲答曰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2、熟讀課文,再填空。
梁國楊氏之子( ),甚( )。孔君平( )其父,父不在,( )。( ),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 ”)兒應聲答曰:(“ ”)。
3、翻譯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時習之。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選擇《世說新語》中有趣的故事閱讀,并與伙伴交流。
答案:
一:
楊氏(shì)之子
甚(shèn)聰惠
孔君平詣(yì)其父
為(wèi)設果
兒應(yìng)聲答曰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二:九歲
聰惠
詣
乃呼兒出
為設果
此是君家果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
1、【原文解釋】: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現代解釋】:幾個人同行,其他人各具優缺點,是我學習和改正的對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師。
注:三解釋為:幾個人。(較少的人)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釋:多個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引以為戒加以改正。
【讀解】:比喻到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別人一定有在別的地方比我強。
2、見,讀xian,出現,“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又作“讀書白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讀書讀得多了,書中之義就自然出現,不待講解,即明其義矣。
3、《論語》中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4、出自《論語》原句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指的是學過的知識不斷地練習它、實踐它,不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懊惱,不也是道德高尚的君子么?
5、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