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精選11篇)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1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使學生明白諸葛亮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多聽先生教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好學。但是背著老師和學生做手腳,只顧了自己的興趣,卻讓老師和同學餓肚子是錯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險些連學都不能上了,又使他得到了深刻教訓。
2、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這種寫法。
3、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同學們聽說過諸葛亮這個人嗎?誰能介紹一下,你覺得諸葛亮是個什么樣的人?生介紹(可引導學生介紹一些諸葛亮利用謀略取得勝利的小故事)
明示目標
那么謀略在什么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嗎?(生答)為什么這樣說?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到找找答案好嗎?
初始通讀
1、請大家打開書本。讀書做記號能留下你思考的痕跡,請你默讀一遍,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或者你感受特別深的地方做上記號。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師:默讀完的同學請大聲朗讀課文,要讀得正確流利,能讀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試一試。(教師指導)
3、指名朗讀。
品味精讀
1、師:把書放下。讀了幾遍課文,現在我發現每位同學臉上的表情跟剛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我問大家,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讀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交流。
2、還有問題嗎?學生質疑,互相解疑。
3、談話:諸葛亮做得對嗎?(對于這個主題,四人一組展開辯論,鼓勵學生充分運用課文或課外的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
4、組內推選代表匯報辯論結果。
5、現在你對諸葛亮有了怎樣的認識?指名回答。
6、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用嗎?小組內展開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實踐悟讀
1、諸葛亮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多聽先生教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好學,但是背著老師和學生做手腳,只顧了自己的興趣,卻讓老師和同學餓肚子,是錯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險些連學都不能上了,又使他得到了深刻教訓。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2、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鼓勵學生自主分配角色。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2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讀后感
諸葛亮小時候聰明好學。
他在一位先生的學堂中上學,先生養了一只雞以雞打鳴上課下課,諸葛亮很喜歡聽先生講書,特別是春秋戰國、樂毅、孫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正聽到興頭上先生就宣布下課,這讓諸葛亮十分的掃興。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上學時在口袋中裝滿了大米,當雞快叫時他便偷偷向窗外撒米,雞吃米便忘了打鳴,等雞一叫大家都餓了,在一次撒米時被先生看見了先生一氣之下把他趕出了學堂。
先生回想起諸葛亮平時的表現很,好便叫人把諸葛亮叫了回來,此后諸葛亮知道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可用,有時不可用聰明要有在正道上。
從此他更尊敬先生了常下河摸魚給先生滋補身體。
我知道了聰明要用在正道上,而且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智謀。
讀《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有感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諸葛亮小時候為了多聽先生講課就把米撒給打鳴的雞吃,雞就不打鳴,先生就不能按時下課。這件事被先生發現后,諸葛亮挨了一頓批評。經過這件事后,諸葛亮明白了聰明要用在正地方的道理。
我也經歷過和諸葛亮類似的事情。記得有一次,爸爸從外地給我帶回來一條用珠子做的手鏈。它用好幾種顏色的珠子做成,十分漂亮。我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一天,我又把手鏈從盒子里拿出來把玩,一會兒把它戴在手上,一會兒又用雙手把它撐大,就這樣不停的弄來弄去,最后手鏈就斷了,珠子嘩一下撒的滿地都是,那一刻我快要哭出來了,但我強忍著沒有讓眼淚流出來,并以最快的速度把地上的珠子撿了起來放到盒子里。這時媽媽走進來了,問道:爸爸給你買的手鏈呢?把它戴出來給我們欣賞一下吧。”我這時已經急得滿頭大汗,心里異常得緊張、害怕,說話吱吱唔唔地,心想要是被媽媽發現了可怎么辦呀?!媽媽見我的表情很是奇怪,就又問怎么了。我說:“我 我把手鏈 借給對門的張靜了。”媽媽說道:不可能吧?她們家一大早就都出去了,我剛打電話家里還沒有人接呢。”我知道我的謊言快被揭穿了,于是我把真相告訴了媽媽。但媽媽并沒有責備我。我的心情慢慢的平靜、輕松了下來,頭也不冒冷汗了。后來媽媽從柜子里找來一條細細的繩子,叫來和她一起把珠子穿上。穿完后我把它打了個結,這樣我就又有一條和原來一樣漂亮的手鏈了!
讀完《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這篇文章我就想起自己的這件往事。我明白了和諸葛亮一樣的道理:遇到困難時應該多想一想辦法,把聰明用在正地方,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2、以《把聰明用在正地方》為話題,鼓勵暢所欲言,訓練孩子的說話與交流的能力。
教具準備
小黑板。(出示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二、學習《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1、提出要求,引導初讀。
要求1、自由讀文,要求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要求2、劃出自己在閱讀時不理解的字詞句等問題。
2、分小組學習,展開討論。
討論自瀆時遇到的字詞句障礙并完成以下思考題。
(1)諸葛亮為什么感到十分掃興?他想出了一個什么主意?
(2)用波浪線劃出諸葛亮后悔的語句,蹦試著有感情的朗讀。
(3)諸葛亮撒米的做法錯了么?錯在哪里?
(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后來的表現如何?
(5)用橫線劃出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思考題(1):愛聽先生講書,可有時正聽到興頭上就到了下課時間。當公雞快叫時把事先帶來的米撒到窗外,讓大公雞找來吃而忘了蹄叫,從而推遲下課的時間。
思考題(2):“諸葛亮回家以后……現在連學都不能上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
思考題(3):錯了,錯在只顧自己的興趣而不顧別人餓肚子,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思考題(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更尊敬先生了……在和老司的更多接觸中,小知識。”
思考題(5):“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以內感在正地方。”
4、分小組朗讀課文。
三、開展《暢所欲言》的話題交流
1、出示學習任務:選擇以下內容,針對“聰明用在正地方”的話題進行交流。
(1)對家長、老師、同……要講誠信。
(2)遇到壞人要用智謀。
(3)我把聰明用在學習方法上。
2、匯報所選擇的話題,簡介內容。
3、出示“金鑰匙”,提出要求:應緊緊圍繞著所選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4、小組交流。
5、小組代表上臺發言。
6、引導全班展開表揚,對上臺代表講得好的地方進行充分肯定。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1、完成《筆下生花》練習,對魏明花錢雇李冬做值日事件展開辯論。
2、選擇事件中的一個角色,把他的認識寫下來。
教育準備
教學過程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教師積累課前所收集的成語和典故;二是針對事件展開辯論,并完成習作。
二、完成《初顯身手》,積累成語典故
1、引導學生匯報所收集的關于智謀的典故和成語。
(1)分成四組,看哪個小組(上臺)寫得最多。
(2)小組據板演的成語或典故簡要講歷史智謀故事。
(3)評出寫得最多的小組予以小獎勵。
2、課件出示學生所匯報的內容,帶領學生讀一讀。(望梅止渴、草船借箭、暗渡陳倉、引蛇出洞……)
三、完成《筆下生花》
1、指名讀練習要求。
2、確定角色,展開辯論。
指名四人分別擔當魏明、李冬、老師和旁聽者的角色,對花錢雇值日的事件陳述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分成四個角色的支持者,可相繼補充自己的觀點。)
3、選擇一個人物把他的認識寫下來,要求語言通順、明白。
四、布置作業
繼續完成習作。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能力目標
運用第三人稱敘述及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學習這種方法。
情感目標
教育學生對人要講誠信,對壞人要用智謀,培養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聰明才智。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一、導入新課
說說你了解的有關諸葛亮的資料。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
二、初讀課文
要求
1、自由讀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學生自由讀文。
2、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等問題。
三、再讀課文,師生討論
思考
1、諸葛亮為什么感到十分掃興?他想出了一個什么主意?
愛聽先生講書,給公雞撒米推遲下課時間。
2、用波浪線畫了諸葛亮后悔的語句。
3、諸葛亮撒米的做法錯了嗎?錯在了哪里?
錯了,只顧自己的興趣而不顧別人餓肚子,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后來表現如何?
5、用橫線劃出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四、分組朗讀課文
五、作業
搜集有關智謀的故事與成語。
板書設計: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聰明好學---為了延長聽書時間
喂米給雞 弄巧成拙
攆出了學校 成為政治家和軍事家---
承認錯誤 更喜愛他
教給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5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引入:讓學生先介紹一些諸葛亮謀略取勝的小故事,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又學習一篇課文---《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2、 板書課題。
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讀通句子查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查詞典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3、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4、讀后交流,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分析課文內涵。
1、學生精讀文章,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兩個主題,第一,“諸葛亮的做法錯了嗎?”;第二,“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嗎?”。
2、圍繞兩個主題,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展開辯論,說明自己的觀點。
3、讀完課文聯系自身進行對照,想想自己應該怎么做?
4、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
四、板書設計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前: 偷喂公雞 弄巧成拙 攆出學校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諸葛亮少年時代非常喜歡聽先生講書,為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非常后悔,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交流中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諸葛亮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多聽先生講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好學。但是背著老師和同學做手腳,只顧了自己的興趣,卻讓老師和同學餓肚子,是錯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險些連學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訓。使學生認識諸葛亮知錯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愛,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基礎。從中可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教學構思
課前可讓學生介紹一些諸葛亮利用謀略取得勝利的小故事,話鋒一轉,那么,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嗎?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可以采用小組辯論的形式,圍繞“諸葛亮的做法錯了嗎?”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嗎?”兩個主題,請雙方同學運用課文中的事例,進行辯論,說明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這里要給學生充分的辯論時間,鼓勵學生向別人質疑,甚至還可以引用課外的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避免學生思想過于偏頗即可。可以嘗試學生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鼓勵學生自主分配角色,強調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排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齊讀課題。
2、由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3、看來同學們對這篇課文非常感興趣,那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學習吧!
二、講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通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認識生字。
(2)思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2、交流,討論。
(1)諸葛亮小時候在哪兒讀書?
(2)私塾里是怎樣讀書的?
(3)現在是什么樣?
(4)諸葛亮的做法為什么遭到了老師的批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原因:聰明勁沒用到正地方。)
三、討論
(1)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2)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了解其他巧用智謀的故事。
作業設計
讀熟課文。回答問題。
板書設計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聰明勁要用在正地方
課后反思: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2、以《把聰明用在正地方》為話題,鼓勵暢所欲言,訓練孩子的說話與交流的能力。
教具準備
小黑板。(出示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二、學習《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1、提出要求,引導初讀。
要求1、自由讀文,要求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要求2、劃出自己在閱讀時不理解的字詞句等問題。
2、分小組學習,展開討論。
討論自瀆時遇到的字詞句障礙并完成以下思考題。
(1)諸葛亮為什么感到十分掃興?他想出了一個什么主意?
(2)用波浪線劃出諸葛亮后悔的語句,蹦試著有感情的朗讀。
(3)諸葛亮撒米的做法錯了么?錯在哪里?
(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后來的表現如何?
(5)用橫線劃出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思考題(1):愛聽先生講書,可有時正聽到興頭上就到了下課時間。當公雞快叫時把事先帶來的米撒到窗外,讓大公雞找來吃而忘了蹄叫,從而推遲下課的時間。
思考題(2):“諸葛亮回家以后……現在連學都不能上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
思考題(3):錯了,錯在只顧自己的興趣而不顧別人餓肚子,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思考題(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更尊敬先生了……在和老司的更多接觸中,小知識。”
思考題(5):“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以內感在正地方。”
4、分小組朗讀課文。
三、開展《暢所欲言》的話題交流
1、出示學習任務:選擇以下內容,針對“聰明用在正地方”的話題進行交流。
(1)對家長、老師、同……要講誠信。
(2)遇到壞人要用智謀。
(3)我把聰明用在學習方法上。
2、匯報所選擇的話題,簡介內容。
3、出示“金鑰匙”,提出要求:應緊緊圍繞著所選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4、小組交流。
5、小組代表上臺發言。
6、引導全班展開表揚,對上臺代表講得好的地方進行充分肯定。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1、完成《筆下生花》練習,對魏明花錢雇李冬做值日事件展開辯論。
2、選擇事件中的一個角色,把他的認識寫下來。
教育準備
課件:(出示成語與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教師積累課前所收集的成語和典故;二是針對事件展開辯論,并完成習作。
二、完成《初顯身手》,積累成語典故
1、引導學生匯報所收集的關于智謀的典故和成語。
(1)分成四組,看哪個小組(上臺)寫得最多。
(2)小組據板演的成語或典故簡要講歷史智謀故事。
(3)評出寫得最多的小組予以小獎勵。
2、課件出示學生所匯報的內容,帶領學生讀一讀。(望梅止渴、草船借箭、暗渡陳倉、引蛇出洞……)
三、完成《筆下生花》
1、指名讀練習要求。
2、確定角色,展開辯論。
指名四人分別擔當魏明、李冬、老師和旁聽者的角色,對花錢雇值日的事件陳述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分成四個角色的支持者,可相繼補充自己的觀點。)
3、選擇一個人物把他的認識寫下來,要求語言通順、明白。
四、布置作業
繼續完成習作。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8
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諸葛亮少年時代非常喜歡聽先生講書,為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非常后悔,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課文共分5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1―3自然段寫聰明好學的諸葛亮,為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4―5自然段寫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要點提示
1.對于諸葛亮的杰出軍事才能學生一定不陌生,本課語言通俗,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交流中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諸葛亮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多聽先生講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好學。但是背著老師和同學做手腳,只顧了自己的興趣,卻讓老師和同學餓肚子,是錯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險些連學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訓。
3.使學生認識諸葛亮知錯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愛,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基礎。從中可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教學建議
1.課前可讓學生介紹一些諸葛亮利用謀略取得勝利的小故事,話鋒一轉,那么,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嗎?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可以采用小組辯論的形式,圍繞“諸葛亮的做法錯了嗎?”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嗎?”兩個主題,請雙方同學運用課文中的事例,進行辯論,說明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這里要給學生充分的辯論時間,鼓勵學生向別人質疑,甚至還可以引用課外的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避免學生思想過于偏頗即可。
3.可以嘗試學生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鼓勵學生自主分配角色,強調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排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暢所欲言
圍繞“把聰明用在正地方”這一主題安排了口語交際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育學生對人要講誠信,對壞人要用智謀,培養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聰明才智。
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啟發談話,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使學生能夠以“把聰明用在正地方”為話題,進行交流。教師不要讓學生只談論一方面內容,盡可能引導學生展開不同的話題,比如:和家長、老師、同學等交往的時候,什么是聰明?當你遇到壞人的時候,你要用什么樣的辦法?當你面對學習的時候,什么是聰明智慧?當你面對困難、面對失敗、面對游戲、面對自己的缺點……在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判斷怎樣才是真正的聰明做法?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學語文,用語文,使語文的外延等于學生生活的外延,使每個學生都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在學生暢所欲言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情況,對學生所說的內容、語句、口氣等做以適當的點評,鼓勵學生個個參與表達,形成樂于表達的氛圍,提高表達能力。
初顯身手
找關于智謀的典故和成語是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更多地了解關于智謀的有趣的故事,拓寬知識面。
歷史上有很多關于智謀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語。比如:圍魏救趙、空城計、破釜沉舟、隔岸觀火、調虎離山……教學前,教師要認真做好動員和布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查找資料。課上,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結果。比如個人表演的活動有講故事、猜故事等,小組匯報的有分角色朗讀、課本劇等,全體同學要在對表演的同學及時進行評價。
筆下生花
本單元的習作是讓學生模擬“少年法庭”對事件做出評判,并設想評判結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這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習作空間,有利于學生發揮個性,自由表達主題。在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這項活動雖是寫的練習,但是,一定不能只進行寫的活動。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讀懂要討論的文字,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從人物的處境入手,分別分析他們各自做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做?現在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這件事情的?讓學生大膽展開討論,將他們的想法一一展示出來,然后選擇自己認為最有道理的寫下來。注意將語句寫通暢、簡潔,意思明確。寫完后,組織同學讀一讀,評一評,看看誰的語言最簡練,不但把話說通,而且把話說好,爭取做到字斟句酌。
講評時可按不同的評判結果分組,學生互評,教師巡視指導,逐漸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組評議后,選出有代表性的習作,在班上交流。
金鑰匙
課堂討論,大家應該圍繞一個議題發表意見。如果自己準備的發言,不符合大家的議題,就暫時等一等。這兩個要求,都是學生在分組討論時應該注意的。但是,教師們不要在本單元最后單獨地將這個學習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如果能夠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適時地提出來,再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活動加以鞏固,學生一定會比較自然地掌握,提高課堂討論的目的性和實效性。
本單元的“金鑰匙”,可以不單獨出現,滲透在每節課中,提示學生圍繞主題發表意見,如果自己的發言不符合大家的議題就先等一等。同時,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別人的優點、自己的不足,提高課內外語文綜合學習的能力。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9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小學五年級語文)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本班多數同學喜歡學習語文,已初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積極主動的與他人合作學習。
3.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敘述了諸葛亮少年時代非常喜歡聽先生講書,為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成拙,被先生發現,攆出了學校,非常后悔,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4.教學目標:
1、)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交流中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2、)使學生認識諸葛亮知錯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愛,為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基礎。從中可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5.教學難點分析: 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6.教學課時: 2課時
7.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齊讀課題。
2、由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3、看來同學們對這篇課文非常感興趣,那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學習吧!
二、學習《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1、提出要求,引導初讀。
1、)自由讀文,要求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2、)劃出自己在閱讀時不理解的字詞句等問題。
2、分小組學習,展開討論。
1、)諸葛亮為什么感到十分掃興?他想出了一個什么主意?
2、)用波浪線劃出諸葛亮后悔的語句,蹦試著有感情的朗讀。
3、)諸葛亮撒米的做法錯了么?錯在哪里?
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后來的表現如何?
5、)用橫線劃出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1、)愛聽先生講書,可有時正聽到興頭上就到了下課時間。當公雞快叫時把事先帶來的米撒到窗外,讓大公雞找來吃而忘了蹄叫,從而推遲下課的時間。
2、)“諸葛亮回家以后……現在連學都不能上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
3、)錯了,錯在只顧自己的興趣而不顧別人餓肚子,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更尊敬先生了……在和老司的更多接觸中,小知識。”
5、)“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以內感在正地方。”
4、分小組朗讀課文。
三、拓展與討論
1、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2、我們應該怎么做?
3、選擇以下內容,針對“聰明用在正地方”的話題進行交流。
(1)對家長、老師、同……要講誠信。
(2)遇到壞人要用智謀。
(3)我把聰明用在學習方法上。
四、了解其他巧用智謀的故事。
五、作業設計
收集有關智謀的典故與成語
第二課時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教師積累課前所收集的成語和典故;二是針對事件展開辯論,并完成習作。
二、完成《初顯身手》,積累成語典故
1、引導學生匯報所收集的關于智謀的典故和成語。
(1)分成四組,看哪個小組(上臺)寫得最多。
(2)小組據板演的成語或典故簡要講歷史智謀故事。
(3)評出寫得最多的小組予以小獎勵。
2、課件出示學生所匯報的內容,帶領學生讀一讀。(望梅止渴、草船借箭、暗渡陳倉、引蛇出洞…)
三、口語交際
1、師:那么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怎么把聰明用在正地方呢?
2、指名生回答。
3、師小結
四、拓展延伸
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鼓勵學生自主分配角色。
五、作業
閱讀關于諸葛亮的故事
板書設計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聰明勁要用在正地方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10
諸葛亮小的時候聰明好學。
傳說他在跟一位老先生讀私塾的時候,這位老先生以雞鳴確定放學的時間。先生家里養了一只大公雞,這只大公雞不但黎明報曉,而且到中午和傍晚也要叫一陣。那個時候沒有鐘表,老先生就以中午和傍晚的雞鳴作為下課的時刻。這位老行政管理很有學問,講書又特別生動。諸葛亮非常喜歡聽先生講書,特別是喜歡聽他講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樂毅和孫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有時正聽到興頭上,大公雞喔喔地啼起來,先生就立即收拾講桌上的書籍,宣布下課,這叫諸葛亮感到十分掃興。
怎么辦呢?諸葛亮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每天上學的時候在口袋里裝上幾把米,當公雞快叫的時候,他就偷偷地把米撒到窗外去,大公雞跑過來,在窗外的草地上找米吃,就忘了鳴叫了。等到那大公雞想起鳴叫的時候,別的孩子早已坐不住了,老先生也已餓得心里發慌。先生莫名其妙,覺得有點奇怪,諸葛亮卻暗自得意。終于有一天,這事被先生發現了。一氣之下,先生把諸葛亮攆出了學堂。
諸葛亮回家以后,好幾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他本想能多聽老師講課,可是弄巧成拙,瑞連學也不能上了。他非常后悔。后悔自己不該背著老師和同學做手腳,后悔自己不該只顧自己的興趣,不顧老師和同學餓肚子。老先生知道了諸葛亮回家以后的情況,想起諸葛亮平時有禮貌愛學習的表現,想到給公雞喂米這件事雖然令人可氣,可是也透露出這個孩子的聰明才智。如果這個孩子的聰明才智能用在正地方,將來可能是一個有用之材……于是派人把諸葛亮叫回了學堂。
從此,諸葛亮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候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從那以后,他更尊敬先生了,他下河抓魚煮湯給老人滋補身子,幫助先生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在和老師更多的接觸當中,學習知識。老先生也更喜愛諸葛亮這個學生,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為諸葛亮后來成為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篇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2、以《把聰明用在正地方》為話題,鼓勵暢所欲言,訓練孩子的說話與交流的能力。
教具準備 小黑板。(出示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今天我們完成兩項學習任務,一四學習《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進行拓展閱讀;二是展開《暢所欲言》,進行話題交流。
二、學習《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1、提出要求,引導初讀。
要求1、自由讀文,要求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要求2、劃出自己在閱讀時不理解的字詞句等問題。
2、分小組學習,展開討論。
討論自瀆時遇到的字詞句障礙并完成以下思考題。
(1)諸葛亮為什么感到十分掃興?他想出了一個什么主意?
(2)用波浪線劃出諸葛亮后悔的語句,蹦試著有感情的朗讀。
(3)諸葛亮撒米的做法錯了么?錯在哪里?
(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后來的表現如何?
(5)用橫線劃出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思考題(1):愛聽先生講書,可有時正聽到興頭上就到了下課時間。當公雞快叫時把事先帶來的米撒到窗外,讓大公雞找來吃而忘了蹄叫,從而推遲下課的時間。
思考題(2):“諸葛亮回家以后……現在連學都不能上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
思考題(3):錯了,錯在只顧自己的興趣而不顧別人餓肚子,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思考題(4)知錯就改的諸葛亮“更尊敬先生了……在和老司的更多接觸中,小知識。”
思考題(5):“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聰明要以內感在正地方。”
4、分小組朗讀課文。
三、開展《暢所欲言》的話題交流
1、出示學習任務:選擇以下內容,針對“聰明用在正地方”的話題進行交流。
(1)對家長、老師、同……要講誠信。
(2)遇到壞人要用智謀。
(3)我把聰明用在學習方法上。
2、匯報所選擇的話題,簡介內容。
3、出示“金鑰匙”,提出要求:應緊緊圍繞著所選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4、小組交流。
5、小組代表上臺發言。
6、引導全班展開表揚,對上臺代表講得好的地方進行充分肯定。
四、布置作業
收集有關智謀的典故與成語。
第二課時
1、完成《筆下生花》練習,對魏明花錢雇李冬做值日事件展開辯論。
2、選擇事件中的一個角色,把他的認識寫下來。
教育準備 課件:(出示成語與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教師積累課前所收集的成語和典故;二是針對事件展開辯論,并完成習作。
二、完成《初顯身手》,積累成語典故
1、引導學生匯報所收集的關于智謀的典故和成語。
(1)分成四組,看哪個小組(上臺)寫得最多。
(2)小組據板演的成語或典故簡要講歷史智謀故事。
(3)評出寫得最多的小組予以小獎勵。
2、課件出示學生所匯報的內容,帶領學生讀一讀。(望梅止渴、草船借箭、暗渡陳倉、引蛇出洞……)
三、完成《筆下生花》
1、指名讀練習要求。
2、確定角色,展開辯論。
指名四人分別擔當魏明、李冬、老師和旁聽者的角色,對花錢雇值日的事件陳述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分成四個角色的支持者,可相繼補充自己的觀點。)
3、選擇一個人物把他的認識寫下來,要求語言通順、明白。
四、布置作業
繼續完成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