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精選17篇)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2、 利用電腦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及其遠航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3、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 利用網絡自主查尋、拓寬視野,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
2、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教學難點:
利用網絡幫助自己的閱讀理解,匯報學習成果。
學習過程:
一、 導入
二、默讀“第一次遠航”部分,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第一次遠航”的?(生答師板: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三、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認真讀課文,并運用網絡幫助自己閱讀理解。
四、交流學習收獲。
五、拓展延伸:通過上網,了解其他幾次遠航的相關信息。
六、小結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2
今天上午我執教了《鄭和遠航》這一課。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并點明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這節課上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緊扣題眼、突出重點:
本課的題眼應該是“遠航”。何為“遠航”?課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說明。“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規模之大”這一環節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先計算:
我們的教室長約10米,寬約8米,教學樓每層樓高約4米,學校的師生員工大約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寶船相當于我們的教室多少間?相當于我們的教學樓多少層?需要幾艘寶船就能裝下我們全校的師生員工?
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后加以比較,在語文課中運用數學的方法,既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又能讓學生更感性地體會到“規模之大”。在感受完“規模之大”這一特點后,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次遠航除了“規模之大”之外,你還有什么體會?可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我想體會“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并不是件難事,這樣就能把鄭和遠航的特點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體會。
二、巧搭舞臺、放飛想象: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造意境,巧搭舞臺,給學生提供放飛想象的空間。拓展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并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當教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時,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呢?”當教到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時,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還可能遇到了什么情況呢?”新課程理念認為,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把學生的練習引向國家、社會、群體、個人的未來。
三、圍繞線索、達成目標:
本文按照“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來寫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個問題可以從“戰勝兇險”這一環節中得以解決。除了書上所說的遇到的兇險外,可以啟發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他們還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兇險?這里的兇險不外乎人為的和自然的兩種。這樣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四、鉆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寫作線索很是清晰,但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去鉆研教材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1)鄭和為什么要遠航?
(2)鄭和為什么能遠航?
(3)鄭和遠航為什么能成功?
(4)鄭和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鄭和為什么要遠航?
這是個歷史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下歷史背景:鄭和為什么能遠航?
(1)跟當時明朝的經濟和科技有關,從“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這句話中得以體現;
(2)政統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
除了受皇帝的派遣,還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會遇到哪些困難?自然的和人為的;此外還要了解國外的情況,要得到國外人的認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鄭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那他有沒有“過”的一面呢?這就是我下面所要談的一點。
五、辨證思考、引導質疑:
本文都是贊揚鄭和的一面,那我們辨證地思考,他究竟有沒有“過”的一面呢?歷史地看,應該有他的“過”,這節課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辨證地、歷史地看待問題,讓他們的思維與文本發生碰撞,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政治家、歷史家、哲學家。
六、利用網絡、深化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牽涉到很多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和學生在課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課相關的資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資料都能為本節課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中加以篩選、加以整理,最終為本節課服務。這就培養了我們學生搜集資料、篩選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深化課堂教學。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11
《鄭和遠航》網絡學案設計
橫山中心小學 包長虹
教學要求:
1、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2、利用專題學習網站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及其遠航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3、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利用網絡自主查尋、拓寬視野,了解鄭和的若干次遠航的歷史。
2、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教學難點:
利用網絡制作電子作品,匯報學習成果。
教學準備:
網絡環境,了解網站結構,進入網站并注冊
學習過程:
一、抓住重點,精讀課文
1、 欣賞影片,導入課文。
從這段錄像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請大家打開課本,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同時思考這兩個問題:
①、鄭和幾次下西洋?課文著重寫了哪一次?
②、鄭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義?
請大家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可以借助于專題學習網站上的相關資料,如課文錄音等。
2、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 精讀課文1-5小節(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①、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詳細介紹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歷的呢?請聽課文1-5小節鄭和第一次遠航的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②、聽懂了第一次遠航的詳細介紹嗎?誰來說說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的?
③、指名回答,師生小結。
④、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介紹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幾個方面?為什么?
⑤、指名說具體的一個方面,并講清為什么?
⑥、你能通過朗讀把你的感受表現出來嗎?
⑦、剛才,我們集中閱讀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詳細經歷,領略到鄭和場帆遠航的壯觀,途中與各國友人的友好交往,并一次次戰勝兇險,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也是詳寫的部分。
4、 略讀課文第6小節。
①、指名讀第6小節。
②、很明顯,作者只詳細介紹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經歷,而其余六次僅作為略寫。
5、 激發感情,明確意義。
那么鄭和七次率船隊遠航,產生了什么深遠意義呢?
(1) 指名回答。
(2) 有感情地齊讀第7小節。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讓我們齊讀最后一節。
6、 學生質疑
讀完課文,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二、延伸拓展
1、那么你還想知道有關鄭和遠航的哪些問題?思考一下。
2、學生思考,提出問題。(3、4名)
3、介紹網站欄目。
你們的這一雙雙小手都代表著一個個問題,一個個地提問太費時間了,為了大家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老師提供了一個專題學習網站:《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里有很多文章、圖片資料,設置了這樣幾個欄目(介紹欄目),同學們的問題就可以發布到“學習討論區”,讓大家一起來解決。在解決問題之前,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你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更利于你解決自己或別人的問題。
4、教師示范如何發布問題。
在問題是:后面輸入問題:三保太監鄭和他有后代嗎?然后點擊“添加”問題就發布成功了。我們在回答問題時,可以這樣做:首先將鼠標移到你感興趣的問題上,然后單擊就出現了新的窗口,將其最大化,在“我的看法”這個方框中,我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老師示范。
大家打開專題學習網站,去解開你心中的謎團吧。
5、學生發布問題并有目的地瀏覽網站內容,教師巡視(配以輕音樂)
(這一過程真正體現了網絡環境運用于語文教學的優越性,且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6、交流匯報。
同學們,借助專題學習網站,你們一定學到不少知識,也解決了一些問題,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同學交流,包括(學習方法、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成果等),師生評議。
三、總結。
1、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一一匯報,大家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把自己的學習報告,發布到“學生作品”專欄上去。
(介紹學生作品欄的使用)
2、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學習了課文,還利用網絡了解了有關鄭和及其七下大西洋的更多歷史,懂得了鄭和為了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交往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同學們也一定注意到這篇文章很注意詳略,重點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略寫了其余六次,那我們平時在寫活動時,也要注意詳略。如:寫一場乒乓球比賽,七局我們就不要全部詳寫,可以詳寫一場比賽,其余的略寫。當然,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的,有問題才有進步,課后同學們如果有什么新的問題或見解及發現,歡迎大家將其發布到專題學習網站上,共同交流。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4
教完了《鄭和遠航》,我覺得在課前預習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老師揭示了課題以后,讓學生質疑問難。“看了課題以后,你想知道哪些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激發。提了許多問題。如“鄭和遠航的時間、地點、天氣、環境”“鄭和幾次遠航?到過哪些地方、國家?遇到了哪些困難?有沒有取得成功?”“鄭和遠航的意義何在?”等等。學生有許多的問題迫切希望得到解決。就在學生的熱情高漲的時刻,老師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個個踴躍發言,剛才提出來的問題基本在學生的預習中得到了解決。
在檢查學生的課文朗讀和字詞理解方面也很好地體現了這堂研究課的目的。學生通順、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讀,沒有課前認真的閱讀是辦不到的。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很到位,說明課前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所有這些,都是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獨立完成的。所以,我認為在預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析與學情分析:
《鄭和遠航》是蘇教版第十冊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由于學生所處的時代與文本介紹的內容相差甚遠,因此學生很難從文章本身產生理解鄭和的偉大之處。怎樣引導學生用什么方法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為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和網絡資源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本課學習對象為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己經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學習方法,也有了一定的電腦基礎,會打字,會上網,會利用網絡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于是我在課前建立了一個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專題學習網站,將鄭和的生平、海洋知識、遠航歷程以及首航的盛況等收集進去,引導學生自由上網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實現學生從“服從書本——跳出書本——回歸書本”的理想境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懂得詳寫與略寫的作用。
智能目標:1、運用網絡查找、閱讀鄭和遠航及其他航海家的資料。
2、運用網絡技術,自查自評學習效果,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鄭和為促進我國古代人民與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豪情。
教學方法:
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歡快、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獲,我將采用“復習質疑,確定主線,精讀文本——教師引路;上網瀏覽,自主、合作學習——交流討論;練習鞏固,反思學習——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網上瀏覽法:從網上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為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條件。
2、成功激勵法:在學生獲得學習成功后,引導其他學生評議、激勵。
3、朗讀指導法:學生任意選擇課文的配音朗讀,通過練習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合作學習法:利用對話窗口,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開展合作學習。
教學思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文本主線
1、 復習并相機出示文本中的語句: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2、 從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呢?從而引出“揚帆啟航”這一部分的教學。
[這一設計既符合“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條原理:目標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欲望、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合作探究,精讀課文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劃出能夠體現遠航的規模之大的有關語句仔細品讀,試著體會遠航規模之大。
2、抓住關鍵語句交流自讀體會,在自主交流中相機播放(視頻)啟航場面,感受規模宏大;點擊寶船圖片,品味宏偉壯觀;播放揚帆啟航小電影,體會鄭和的威武豪邁。
[這一設計符合媒體組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這一設計同時也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現象與過程,加深了學生對“規模之大、宏偉壯觀、威武豪邁”的感悟。]
3、回歸文本,賞讀課文,在朗讀中再次感悟“揚帆啟航”那宏大的規模和氣勢。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這部分學習引導分為兩大步:
(一)自主選擇第4節“友好交往”或第5節“戰勝兇險”,點擊專題學習網站合作學習。
a、友好交往部分重點自學討論:
1、從哪些詞句你能讀出他們之間的交往是友好的?
2、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畫面(視頻),展開豐富的想象,小組內說說,他們怎么交流、說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
3、讀到這兒,你對鄭和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b、戰勝兇險部分重點自學研討:
1、 用“ ”劃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兇險”的?你從文中讀出了哪些兇險?
3、哪些詞句體現了航行的兇險?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3、 讀著課文,想象著當時驚心動魄的場面,你想對鄭和說些什么呢?
[這兩部分的學習研討并沒有固定的先后順序,而是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使得教學過程更具靈活性,從而使教師從黑板、粉筆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開拓更廣闊的教學領域。同時我認為這一設計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三)組織全班交流:
a、友好交往部分突出三個環節:
1、他們驚嘆不已,有的 ;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2、作者在這里為什么沒有把人們的驚嘆不已具體寫出來呢?(詳略得當)
3、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文字中流露出來的友好之情。
b、戰勝兇險部分扣住三個重點:
1、出示語段: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了險惡的風浪。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視頻)
及時評價指導朗讀。
2、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著船隊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網上沖浪)
3、讀著課文,想象著當時驚心動魄的場面,你難道不想贊一贊鄭和嗎?
再次指導朗讀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必須體現學生能動的主體性,要使得學生能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學生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因為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網頁既有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內容,也有拓展學生學習時空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正可以成為學生獲取、建構的素材。學生在利用網絡學習時,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得大量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
[綜觀這一部分的教學,既使得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于引導、啟發、組織等細微末節,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得以順利進行;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使得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圍繞主線,感受寫法。
略讀第二部分6、7小節 ,初步感受詳略得當的寫法,引領學生在語文中走個來回,讓體會“如何寫”觸及學生心靈。
五、練習鞏固、網上沖浪,反思學習。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過程中完成的,那學生學習是否有效,這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關注的。因此,我在網站上建立了“網上沖浪”,編制了富有個性的作業:既有基本題,也有發展題的;有的是必須完成的,有的是選擇完成的。這樣,學生在品嘗“作業”時,就不會厭煩。通過練習,學生可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為。
四、總結全文、延伸拓展:
1、感情朗讀并討論: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7次,為什么作者只詳寫了第一次,而略寫其余六次遠航?在表達方法上你學到了什么?
2、總結,出示作業超市:
(1)進入專題學習網站,閱讀鄭和的有關資料、故事。
(2)出刊電子小報
(3)寫一則200---500字的讀后感,相互交流。
[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師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還貫徹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有利于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更是調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專題網站的有效利用為學生課后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附:1、板書設計:
26鄭和遠航
威武豪邁 揚帆啟航
親切真誠 友好交往
鎮定自若 戰勝兇險
名揚海外
[我認為這一板書設計從文字上看簡潔明了,緊扣文意;從形式上看互動交融,寓含文意;從媒體運用的角度看,與課件演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6
一、目標點擊:
1、會寫“碼、遣”等幾個生字;會認“詭、魁”等7個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鄭和下西洋這一史實。(重點)
3、憑借課文中的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于亞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難點)
二、文本解析
1、解題:
“鄭和”,人名,中國明初航海家。“遠航”,是遠程航行的意思,這里指鄭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標題點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簡介鄭和:
鄭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馬,回族,云南昆陽人,“鄭”是賜姓。因鄭和小字三寶(一作三寶),所以世稱三寶太監。他七次下西洋,促進了中國于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比亞和達。伽馬的航行早半個世紀。
3、課文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具體生動介紹了鄭和第一次西洋遠航的情況,同時簡要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要意義,有力的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可貴的探索精神。
4、課文結構:
全文7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大段。
第一段(1-5):詳細介紹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景。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1-3)交代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地點、人員及船只數量、大小、配備和出發時的壯觀場面。
第二層(4)寫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各國君臣百姓的反應及所進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歡呼、祝福。
第三層(5)敘寫鄭和遠航中所遇到的“兇險”和他們戰勝“兇險”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三、重點篩選:
1、形近字:碼——螞 遣——遺 器——囂 拳——劵 贈——增
撕——嘶 范——犯
2、近義詞:率領——帶領 配備——裝備 魁梧——偉岸
威脅——威嚇
人山人海——萬人空巷 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3、反義詞:先進——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謙遜
兇險——平安
4、重點字詞解釋:
迎風招展:隨著風舞動。配備:本課指成套的設備,裝備等。魁梧:身體強壯高大。威脅:用威力逼迫同賀使人屈服。鎮定自若:遇到緊急情況不慌不亂,不變常態。襲擊:比喻突然打擊。俘虜:打仗時抓住的敵人。化險為夷:化解危險為平安。扶老攜幼:攜,攜帶。攙著老人,扶著孩子。驚嘆不已:已,停止。不住地驚訝贊嘆。嚴陣以待:待,等待。擺好嚴整的陣勢,等待來犯的敵人。
5、重點詞句理解:
a、“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句中的“當時”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謂“最先進”具有時間限制,因為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今日先進,明日就算不上了,“當時”限制規定了時間,表意十分準確。
b、“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船隊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前進,一次次化險為夷。”這一句用了兩個成語,以“鎮定自若”表現鄭和的遇險不驚,臨危不懼,以“化險為夷”表現鄭和指揮有方,轉危為安,不經航海技術高明,而且有著不同尋常的膽識和氣魄,體現了人物精神。
c、“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令旗,大聲喊道:‘起航’。”這一句充分展現了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的風采,顯眼的動作、響亮的命令把鄭和作為全隊指揮的形象表現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滿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航海事業的頂峰。”
這一句是對鄭和遠航的評價之一:規模組成一個龐大的船隊,人員眾多,物品豐富;時間,七次遠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圍,涉及亞非三十多個國家。這么大的規模、這么長的時間、這么廣的范圍,在當時是沒有先例的,所以“頂峰”之譽不為過。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關鄭和的其它資料。
2、根據“揚帆遠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為標題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3、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鄭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4、找一找辛巴達的航海故事讀一讀。
5、了解古代中國和國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絲綢之路。
五、課堂流程:
第一課時
名言誦讀:國家欲富強,不能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鄭和
一、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而我國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過那兒了,而且比哥倫布早80多年,這位航海家就是——鄭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去學習有關鄭和的一篇文章。(齊讀課題)
二、自主學習,多元選擇
1、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辨析字形、解字義,組詞描紅。
2、初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精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體會鄭和遠航的意義。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29
在自主中實現自悟——聽《鄭和遠航》有感
5月9日參加了崇川區的“紫瑯之春”教研活動,下面談一談聽了躍龍橋小學李春寶老師執教的《鄭和遠航》的感受。
首先可以說李老師的文本關過得好,對文本的定位把握準確,教學重點突出,這篇文章就是在表明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課始,李老師出示了一段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描述鄭和遠航意義的文字,這段文字用得非常妙,達到了“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圍繞這段文字設計的三個問題引起全文,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自讀、自學、自悟、自我升華,目標明確而集中。
接下來,李老師安排的自讀自學是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基礎上獨立閱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過程,“無論何時何地放棄了讀就放棄了一切。”而這堂課,李老師的讀為本,引導學生潛心讀書。這堂課中的讀有三個特點:一是讀的目的性明確,有初讀,有研讀,有深讀;二是讀的時間充裕,“時間是學生最大的資源,空間是學生發展最大的舞臺”,李老師在讓學生圍繞三個問題自讀自學時,沒有怕冷場,而是留足了讀的時間,讓學生讀通、讀懂、讀透;三是讀的層次感強,在理解海面上“風浪險惡”這一部分內容時,李老師先讓學生各自讀,初步感知內容,然后再出示海浪沖天的畫面,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出感情,最后又通過師生互讀互比互評,進一步體會出古代人民頑強探索的民族精神,學生也正是在這反復朗讀中感受課文,或領悟主旨,或品位意韻,或體會情感,享受語文學科獨特的魅力。但是有關讀還想說一句的是李老師在讀“風浪險惡”這部分時底氣可以再足些,再充滿自信些,應該給學生做個好樣,用不著那么羞澀而謙虛地說一句“老師讀得沒你們好”。
最后還想提一提的是李老師在總結全文的時候,出示了鄭和氣宇軒昂的雕像圖,并配上凝重的音樂,又一次讓體現我國古代人民頑強探索精神的鄭和走進了學生的心田。“面對鄭和的雕像,你想跟他說些什么呢?”這是讓學生再次深入體悟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獨到見解,實現思想碰撞、精神對話的過程,是作為一種運用知識、提高能力、求得發展的感悟和提升的過程。李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既統領全文又升華感悟的問題,是可圈可點的。但遺憾的是學生在回答時僅是蜻蜓點水,教者也沒有繼續引導,就簡單收場了。從最后一問學生的作答中,似乎讓聽者感到教學效果被打折了。
一堂課難免掛一漏十,感謝李老師提供了這一課例,因為在他的這堂課的教學中,讓聽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自讀、自學實現學生自我感悟、自我升華,這也是語文教學發展到今天的正確方向吧。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讀文,感受鄭和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學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誦讀,體會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設計理念
實實在在真語文,尊重學生的感悟,注重學生朗讀,注意學生的表達,這是我設計此課教學所追求的!
四、教學具準備
PPT課件
(一)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了解到了些什么?(師小結)這篇課文主要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況以及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的貢獻,而重點就在于鄭和的第一次遠航。今天我們就主要學習這部分內容。
(二)分層概括,整體把握
1、快速瀏覽1——5自然段,想一想這部分內容可以分幾層,每層又說了些什么?
2、指名交流。
3、每一層的內容用一個詞概括,指名板書,其余的學生在書上寫,要求把字寫端正。
(三)分層學習,品味感悟
1、揚帆起航
過渡:1405年7月11日,受明朝皇帝派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
(1)自讀1、2、3自然段,找到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先自言自語地說一說。
(2)指名交流。
引導:當學生說到寶船時,出示寶船圖片,生看圖感情朗讀。
2、友好交往
過渡: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他們帶著神圣的使命,開始了與各個國家的友好交往。
(1)自己認真讀一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能看出這次交往是友好的。
(2)指名交流。
(3)鄭和第一次遠航,到過許多國家,交往是友好的,場面是熱鬧的,雖然這一自然段前后不到十句話,但卻仿佛讓我們穿越了歷史時空,看到了大明使者鄭和的謙遜有禮,看到了老百姓的熱情好客,聽到了他們親切友善的話語。請看:(出示想象說話題)
A、老百姓交換物品時說的話。
B、鄭和與造訪國國王說的話。
引導學生聯系書上的語句展開想象。
(4)學生練說
(5)指名說。
3、戰勝兇險
過渡:鄭和作為使者,將友好帶到了各個國家,可以說這第一次航行是友好的航行,然而這次航行也充滿了兇險,海上的兇險大多來自于風浪。
(1)(出示語段)自讀,你從哪些詞可看出風浪的險惡。
(2)指名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
(4)面對險惡的風浪,鄭和是鎮定自若的,面對海盜的襲擊,鄭和更是指揮軍隊嚴陣以待,將海盜一一俘虜。因此,船隊一次次化險為夷,保證了航行的順利,也圓滿地完成了明朝皇帝派遣的任務。
五、對比學習,掌握方法
過渡: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為什么作者只詳寫了第一次,而其他六次卻一筆帶過呢?
1、生思考。
2、指名交流。
3、小結:詳略得當,突出重點,避免羅嗦,我們在平時的作文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六、布置作業(略)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9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奠基人。課文有一段話總地概括了鄭和下西洋遠航的情況與意義。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民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讀句子。教師圈劃“大”、“長”、“廣”、“ 頂峰”。
②“頂峰”是什么意思。指導朗讀,讀出夸贊的語氣。
【采用變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綱”,綱舉目張。讓學生整體感知鄭和遠航的情況和意義,牽一發而動全身,由點帶面組織開展教學,使后面的教學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點帶面,體會中心。
(一)解讀“規模大”
1、導語:(指小黑板)為什么說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呢?我們首先學習體會到鄭和遠航的“規模大”,請大家默讀課文,圍繞這問題思考,圈圈劃劃,作批注。
2、交流:從哪里體會到鄭和遠航規模很大?
①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
學生說體會。點撥“人山人海”,指導朗讀。
②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
學生說體會。指導朗讀。
③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桿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學生說體會。
點撥: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寶船”?
要點:a、這些船大,雄偉壯觀,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這些都是能遠航的條件;
c、船上載著瓷器、絲綢和茶葉等。
點撥:船如此裝備齊全、華麗雄偉,又如此多,可見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加以具體說明的?(列數字)朗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張圖片。指名讀指導朗讀。
④補充比較:
哥倫布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麥哲倫率領五條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
提問:從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讀:鄭和遠航,規模之大,達到了當時航海事業的頂峰。
【從支點出發,引領學生自主讀文,自覺與文本對話,抓關鍵句、重點詞體會感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的規模之大。】
(二)解讀“時間長”、“范圍廣”
導語:從哪里體會到鄭和遠航時間很長、范圍很廣?
交流出示: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③,前后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最后一次遠航,鄭和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鬢發全白了。這次航行,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①學生說體會。
②鄭和遠航規模大、時間長、范圍廣,從風華正茂到白發蒼蒼,從中國太倉到非洲東岸,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航海事業,他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為一位頑強探索的偉大航海家。
③指導朗讀。(讀出贊美的語氣。)
(三)解讀“和平之旅”
導語:鄭和遠航的目的是什么?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那么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友好交往的呢?
1、請大家讀讀第4自然段,想一想,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君臣、各國百姓、各國商人交往的,劃出有關語句,重點詞語。
2、交流討論:
①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君臣交往的?
生讀有關句子,說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想象:鄭和向國王“遞交國書”,“贈送禮品”時,會說些什么?然后指導朗讀。
②鄭和是怎樣與各國百姓交往的?
生讀有關句子,說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想象:當地百姓看見寶船,“驚嘆不已”,他們會說些什么?然后指導朗讀。
③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商人交往的?
生讀有關句子,說自己的體會,點撥“樂意”、“贈送”。
3、補充:
①麥哲倫的環球旅行,他的根本目的是幫助西班牙國王打通前往東方香料產地的另一條航線,因此他一上岸就宣布西班牙占領菲律賓。然后他就出頭幫著一派當地人去打另一派,然后他就被打死了。
②哥倫布的航海探險的目的西方探險家一樣,目的無非是為了一個“錢”字。在西班牙女王與哥倫布簽訂的圣大非協定中可以看出,哥倫布將擁有新發現領土全部財物的十分之一,并且一概免稅;對于同領土進行貿易的船只,哥倫布享有投資取得八分之一股份的權利;哥倫布還享有新領地的商務裁判權,其后代世襲其一切爵位、頭銜和權利。哥倫布是殖民統治者,他遠航是軍事殖民行動。為了懾服海地島上的印第安人,哥倫布進行了九個月的征服戰爭。在短短的幾年中,印第安人累世積攢起來的黃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你感受到什么?
4、提升:讀了上面兩段文字,你對鄭和遠航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呢?(體會和平之旅)
【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誼之旅,必須讓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體會,在對比中領會。】
(四)解讀“兇險之旅”
導語:鄭和遠航是一帆風順的嗎?看看鄭和在第一次航海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鄭和又是如何克服的?自由讀圈劃有關句子。
交流討論:
出示: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險惡的風浪。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①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指導朗讀(把驚心動魂的場面表現出來。)
②鄭和是怎樣對待這樣兇險的困難的?
出示: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船隊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
①指讀。
②你從中體會到什么?(鄭和從容鎮定、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富有智慧……)
③練習朗讀。
過度:鄭和還遇到了什么困難?鄭和又是怎樣克服的?
①交流:遇到海盜,鄭和用得當的辦法制服、俘虜了海盜。
②你從中又體會到什么?(鄭和不怕艱險,機智勇敢……)
補充:
資料1:鄭和三次遠航都來到了錫蘭山,錫蘭國王是一個兇暴貪婪的人,第一次他就想加害鄭和,劫持鄭和船隊,鄭和隱忍了。第二次鄭和帶去了豐厚的禮品,但錫蘭國王仍然傲慢,心懷叵測。第三次錫蘭國王向鄭和勒索金銀財寶,命令士兵偷襲鄭和船隊。鄭和拒絕了錫蘭國王的無理要求,錫蘭國士兵就把路堵死,不讓鄭和他們走。鄭和臨危不懼,認真分析敵情后,率軍隊襲擊王宮,擒拿了錫蘭國王,才得以勝利返回船隊。
資料2:鄭和第四次遠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颶風的襲擊,船員們被掀得東倒西歪,船有的斷桿,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員們都很恐懼、絕望,但鄭和沉著鎮定,鼓勵船員和士兵不要畏懼、退縮,終于度過了危機。
小結:在七次航海過程中,鄭和遇到了無數自然和人為的艱難險阻,海上航行,充滿了兇險,但他都憑著智慧和勇氣一次次過關斬將、化險為夷,表現出頑強的探索精神。
【鄭和下西洋的艱難是本課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材料外,通過補充資料來強化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深刻地感受鄭和在航海過程中遇到的自然、人為造成的艱險,進而深刻體會鄭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
(五)解讀“頂峰之作”
1、出示小黑板,因此,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2、“頂峰”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呢?
3、補充:鄭和率船隊下西洋遠航,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到達美洲)早了87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1519年)早了114年。
三、總結全文,領悟中心
導語:鄭和遠航,人們是怎樣評價的呢?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民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提問: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話要說嗎?
預設朗讀導語:
①鄭和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航海英雄,銘記這段蕩氣回腸的歷史,讀……
②中華民族,依靠頑強的精神,開辟了到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600多年的鄭和,他率領船隊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多了不起呀,讓我們一起讀……
【設計漸進式朗讀,凸顯文章的中心,呈現教學的高潮,將學生的情感升華與迸發。】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要想深入地了解鄭和遠航的故事,請閱讀《偉大的航海家》一書,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和感悟。
2、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 “戰神兇險”三個標題,復數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語文教學的一個潛在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寬泛的語文,構建大語文環境,順應學生的情感和知識的渴求,由課內延伸課外,由讀一篇到讀整本的書。】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0
佚名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教學重點:教育學生學習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教學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同學們都知道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可你們知道嗎?我國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鄭和。
2.揭示課題,質疑。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航海英雄為主人公的。
補充板書:26 鄭和遠航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呢?
(鄭和是什么樣的人?鄭和遠航到底有多“遠”?遠航途中發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帶著剛才的問題自讀課文,試著從課文中找找答案。
(學生讀書,教師巡視指導)
2.組織反饋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3.逐段指名朗讀
(同學之間相互評議)
4 自學生字,認讀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1)學生自由組合,展開交流,教師巡視,參與學習。
(2)反饋學習體會。
5.練讀詞語。(出示投影片)
指名讀,小組讀,抽讀。
6.這篇課文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你讀書時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7.反饋理解詞語的情況。
8.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課文也讀得通順、流利了,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和鄭和一起經歷一次遠航。
三、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自讀課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兩段,可以怎么分?
1.反饋: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寫鄭和第一次遠航。
第二段(6—7)寫鄭和共有七次遠航。
這樣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內容重點和寫作特點。
2.默讀第1—5自然段,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把第一段分成三個層次。
3.組織反饋。
二、精讀課文
1.自學第1-3自然段,思考:
(1)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
(2)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饋,交流。
②指導朗讀。
出示投影片:
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起令旗,大聲喊道:“起航!”
a.練讀,體會應該讀出什么語氣。
b.角色表演。
2.自學第4、5自然段。
(1)分組討論:
鄭和在航行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們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導朗讀。
①練讀第4自然段,在讀中體會文字中流露出來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詞語表現了航行的兇險?找出來讀一讀。
③面對危難,鄭和有什么表現?
④組織討論,反饋。
三、略讀第6、7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思考體會:
讀了這兩個自然段,你對鄭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討論:為什么略寫其余六次遠航?
3.鄭和遠航有什么重要意義?
4.組織學生反饋、交流。
四、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主要內容
2.你能試著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嗎?
3.分小組反饋,交流。
4.總結:我們和鄭和一起經歷了一次重大的遠航,在眾多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我們還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為此而感到驕傲。
五、作業
1.完成習字冊上的練習。
2.寫一則200—500字的讀后感,互相交流。
板書
揚帆起航
第一次遠航 友好交流
26 鄭和遠航 (詳寫) 戰勝兇險
其余六次遠航
(略寫)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1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奠基人。課文有一段話總地概括了鄭和下西洋遠航的情況與意義。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民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讀句子。教師圈劃“大”、“長”、“廣”、“ 頂峰”。
②“頂峰”是什么意思。指導朗讀,讀出夸贊的語氣。
【采用變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綱”,綱舉目張。讓學生整體感知鄭和遠航的情況和意義,牽一發而動全身,由點帶面組織開展教學,使后面的教學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點帶面,體會中心。
(一)解讀“規模大”
1、導語:(指小黑板)為什么說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呢?我們首先學習體會到鄭和遠航的“規模大”,請大家默讀課文,圍繞這問題思考,圈圈劃劃,作批注。
2、交流:從哪里體會到鄭和遠航規模很大?
①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
學生說體會。點撥“人山人海”,指導朗讀。
②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
學生說體會。指導朗讀。
③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桿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學生說體會。
點撥: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寶船”?
要點:a、這些船大,雄偉壯觀,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這些都是能遠航的條件;
c、船上載著瓷器、絲綢和茶葉等。
點撥:船如此裝備齊全、華麗雄偉,又如此多,可見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加以具體說明的?(列數字)朗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張圖片。指名讀指導朗讀。
④補充比較:
哥倫布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麥哲倫率領五條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
提問:從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讀:鄭和遠航,規模之大,達到了當時航海事業的頂峰。
【從支點出發,引領學生自主讀文,自覺與文本對話,抓關鍵句、重點詞體會感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的規模之大。】
(二)解讀“時間長”、“范圍廣”
導語:從哪里體會到鄭和遠航時間很長、范圍很廣?
交流出示: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③,前后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最后一次遠航,鄭和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鬢發全白了。這次航行,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①學生說體會。
②鄭和遠航規模大、時間長、范圍廣,從風華正茂到白發蒼蒼,從中國太倉到非洲東岸,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航海事業,他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為一位頑強探索的偉大航海家。
③指導朗讀。(讀出贊美的語氣。)
(三)解讀“和平之旅”
導語:鄭和遠航的目的是什么?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那么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友好交往的呢?
1、請大家讀讀第4自然段,想一想,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君臣、各國百姓、各國商人交往的,劃出有關語句,重點詞語。
2、交流討論:
①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君臣交往的?
生讀有關句子,說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想象:鄭和向國王“遞交國書”,“贈送禮品”時,會說些什么?然后指導朗讀。
②鄭和是怎樣與各國百姓交往的?
生讀有關句子,說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想象:當地百姓看見寶船,“驚嘆不已”,他們會說些什么?然后指導朗讀。
③鄭和是怎樣與各國商人交往的?
生讀有關句子,說自己的體會,點撥“樂意”、“贈送”。
3、補充:
①麥哲倫的環球旅行,他的根本目的是幫助西班牙國王打通前往東方香料產地的另一條航線,因此他一上岸就宣布西班牙占領菲律賓。然后他就出頭幫著一派當地人去打另一派,然后他就被打死了。
②哥倫布的航海探險的目的西方探險家一樣,目的無非是為了一個“錢”字。在西班牙女王與哥倫布簽訂的圣大非協定中可以看出,哥倫布將擁有新發現領土全部財物的十分之一,并且一概免稅;對于同領土進行貿易的船只,哥倫布享有投資取得八分之一股份的權利;哥倫布還享有新領地的商務裁判權,其后代世襲其一切爵位、頭銜和權利。哥倫布是殖民統治者,他遠航是軍事殖民行動。為了懾服海地島上的印第安人,哥倫布進行了九個月的征服戰爭。在短短的幾年中,印第安人累世積攢起來的黃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你感受到什么?
4、提升:讀了上面兩段文字,你對鄭和遠航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呢?(體會和平之旅)
【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誼之旅,必須讓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體會,在對比中領會。】
(四)解讀“兇險之旅”
導語:鄭和遠航是一帆風順的嗎?看看鄭和在第一次航海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鄭和又是如何克服的?自由讀圈劃有關句子。
交流討論:
出示: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險惡的風浪。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①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指導朗讀(把驚心動魂的場面表現出來。)
②鄭和是怎樣對待這樣兇險的困難的?
出示: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船隊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
①指讀。
②你從中體會到什么?(鄭和從容鎮定、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富有智慧……)
③練習朗讀。
過度:鄭和還遇到了什么困難?鄭和又是怎樣克服的?
①交流:遇到海盜,鄭和用得當的辦法制服、俘虜了海盜。
②你從中又體會到什么?(鄭和不怕艱險,機智勇敢……)
補充:
資料1:鄭和三次遠航都來到了錫蘭山,錫蘭國王是一個兇暴貪婪的人,第一次他就想加害鄭和,劫持鄭和船隊,鄭和隱忍了。第二次鄭和帶去了豐厚的禮品,但錫蘭國王仍然傲慢,心懷叵測。第三次錫蘭國王向鄭和勒索金銀財寶,命令士兵偷襲鄭和船隊。鄭和拒絕了錫蘭國王的無理要求,錫蘭國士兵就把路堵死,不讓鄭和他們走。鄭和臨危不懼,認真分析敵情后,率軍隊襲擊王宮,擒拿了錫蘭國王,才得以勝利返回船隊。
資料2:鄭和第四次遠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颶風的襲擊,船員們被掀得東倒西歪,船有的斷桿,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員們都很恐懼、絕望,但鄭和沉著鎮定,鼓勵船員和士兵不要畏懼、退縮,終于度過了危機。
小結:在七次航海過程中,鄭和遇到了無數自然和人為的艱難險阻,海上航行,充滿了兇險,但他都憑著智慧和勇氣一次次過關斬將、化險為夷,表現出頑強的探索精神。
【鄭和下西洋的艱難是本課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材料外,通過補充資料來強化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深刻地感受鄭和在航海過程中遇到的自然、人為造成的艱險,進而深刻體會鄭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
(五)解讀“頂峰之作”
1、出示小黑板,因此,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2、“頂峰”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呢?
3、補充:鄭和率船隊下西洋遠航,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到達美洲)早了87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1519年)早了114年。
三、總結全文,領悟中心
導語:鄭和遠航,人們是怎樣評價的呢?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民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提問: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話要說嗎?
預設朗讀導語:
①鄭和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航海英雄,銘記這段蕩氣回腸的歷史,讀……
②中華民族,依靠頑強的精神,開辟了到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600多年的鄭和,他率領船隊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多了不起呀,讓我們一起讀……
【設計漸進式朗讀,凸顯文章的中心,呈現教學的高潮,將學生的情感升華與迸發。】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要想深入地了解鄭和遠航的故事,請閱讀《偉大的航海家》一書,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和感悟。
2、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 “戰神兇險”三個標題,復數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語文教學的一個潛在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寬泛的語文,構建大語文環境,順應學生的情感和知識的渴求,由課內延伸課外,由讀一篇到讀整本的書。】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2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通課文,分清條理,能講述課文大意,知道課文詳寫第一次航海經歷,略寫后六次。明確中心段落。
[重點難點]:讀通課文,分清條理,能講述課文大意,知道課文詳寫第一次航海經歷,略寫后六次。明確中心段落。
[設計理念]:明確高年段學習目標,不逾越,不飽脹,認真落實好第一課時目標。強化初讀,引導把握課文大意。
[設計思路]:導入,初識鄭和——初讀,整體感知——學習生字新詞——再讀,理清條理——回歸整體。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都知道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可你們知道嗎,我國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鄭和。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航海英雄為主人公的。出示鄭和圖片。誰能用一句話來說說你所了解的鄭和?
2、一提起鄭和,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豐功偉績。鄭和下西洋到底有多“遠”?遠航途中發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樣的意義呢?就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鄭和遠航》。在鄭和右邊板書:遠航。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帶著問題(簡單出示問題)自讀課文,試著從課文中找找答案。(學生讀書,教師巡視指導)
2、組織反饋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3、逐段指名朗讀。(同學之間相互評議)
三、學習生字新詞。
1、請大家認真讀課文,要求讀準每一個字,讀通每一句話。教師巡視,參與學習。
2、反饋學習情況。
練讀詞語。(出示)扶老攜幼、驚嘆不已、嚴陣以待、化險為夷、鎮定自若、雄偉壯觀、奔騰咆哮、波峰浪谷、碼頭、儀器、派遣、雙手抱拳、贈送、撕裂、范圍
你讀書時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攜幼”借助場景描繪。
“驚嘆不已”遷移舊知識,練習說話。
“鎮定自若”“雄偉壯觀”觀察插圖理解。
3、同學們,咱們中國的語言,很美,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請你用心去讀讀這些詞語,你的腦子里會出現怎么樣的畫面來呢?(狂風呼嘯、奔騰咆哮、波峰浪谷)
再讀這組詞語,讀出你腦海中的畫面來,讀出畫面的氣勢。
類似這樣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幾個來嗎?
這就是學習,不僅能正確的讀出,還能讀出畫面,還能想到同類的其他詞語。但,學習,還遠遠不止這些,我們還要把詞語放回到課文里,這樣就能把詞語學活了。誰能回憶剛才你讀到的課文,告訴大家,這組詞語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險惡)
文中哪個自然段是寫西洋的險惡的呢?誰來讀讀這段話。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讀了這段話,細心的同學一定會發現,西洋的險惡,除了風浪的險惡,還有什么險惡?
再讀讀這組詞語。
4、指名讀。(雄偉壯觀、浩浩蕩蕩、破浪西行)這組詞語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個自然段是直接寫鄭和的寶船船隊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讀,評價。
讀了這段描寫,鄭和的寶船船隊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規模宏大)
規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嗎?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嗎?引導用上第二組詞語中的雄偉壯觀和浩浩蕩蕩。
讀出這種氣勢來。
5、觀察文中的插圖,說說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四、默讀課文,理清層次。
在理解詞語的基礎書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鄭和七次下西洋課文主要寫了哪一次?能把課文分成兩段嗎?
1、反饋: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寫鄭和第一次遠航。
第二段(6—7)寫鄭和共有七次遠航,意義深遠。
這樣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內容重點和寫作特點。
2、默讀第1—5自然段,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把第一段分成三個層次。
3、組織反饋。
五、再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速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呢?(引導概括,第一次遠航,其他幾次遠航,遠航意義。)
2、強調遠航意義。
3、誰能在黑板板書的提示下,用簡潔的話來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板書:
揚帆起航
鄭和遠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共有七次遠航,意義深遠
[教材簡解]: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有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個,它足以令世人驕傲。課文《鄭和遠航》主要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我國古代出色的航海技術。像這樣大規模的航海,是歷史上所罕見的,那課文是怎么來記敘這樣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航行的情況。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課文第一部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至三自然段為第一層,寫1405年7月11日,在蘇州府劉家河碼頭,鄭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隊出使西洋時的壯觀場面。(揚帆起航)第四自然段為第二層,寫鄭和與所到的亞非各國人民進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為第三層,寫鄭和在航行中多次戰勝狂風巨浪和海盜襲擊等兇險。(化險為夷)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3
語文學習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讓學生理解要讀的內容,帶如何讓學生讀懂,引導他們進行思索,著非常重要,再語文教學中每天是我們都必須注意的。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要主動的去學,要有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設疑,造成學習的階段目的,使學生有目的的學習。1、 欣賞影片,導入課文。從這段錄像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請大家打開課本,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同時思考這兩個問題:①、鄭和幾次下西洋?課文著重寫了哪一次?②、鄭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義?請大家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可以借助于專題學習網站上的相關資料,如課文錄音等。2、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3、 精讀課文1-5小節(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①、 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②、 那么,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詳細介紹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歷的呢?請聽課文1-5小節鄭和第一次遠航的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③、 播放課文1-5小節錄音。④、 聽懂了第一次遠航的詳細介紹嗎?誰來說說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的?⑤、 指名回答,師生小結。⑥、 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介紹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幾個方面?為什么?⑦、 指名說具體的一個方面,并講清為什么?⑧、 你能通過朗讀把你的感受表現出來嗎?⑨、 剛才,我們集中閱讀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詳細經歷,領略到鄭和場帆遠航的壯觀,途中與各國友人的友好交往,并一次次戰勝兇險,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也是詳寫的部分。那么鄭和七次率船隊遠航,產生了什么深遠意義呢?(1) 指名回答。(2) 有感情地齊讀第7小節。通過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能更自覺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4
一、 激情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
2、讓我們跨越時空的界限,一起來認識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鄭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它的名稱叫——鄭和遠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樂)
1、今天,老師還為同學們帶來了鄭和35歲時第一次遠航時的畫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鄭和的神情。你想用哪個詞語來形容他呢? (學生暢談)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儀表堂堂、氣宇不凡
師: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有的詞語你們已經說到了,有的還沒有說,來,一起來看看吧!
這就是一位率領著一支龐大艦隊的航海家,這就是那位信心滿懷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節)同學們,你能讀出他的英雄氣概嗎?自己練一練
2、指名讀
a、 這么威風的鄭和,誰來把它讀出來。
b、 鄭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誰能把鄭和的號召傳得更遠一些嗎?(這樣的號召,我想不僅中國的人民能聽到,連全世界的人民都能聽到。
c、 同學們,如果能加上一些動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來。
三、感受航海之最
1、 鄭和遠航是發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奇跡,書上有一句話給鄭和遠航以高度的評價。請看,(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a、 頂峰是什么意思,那為什么說鄭和遠航是達了當時航海事業的最高峰那是因為——引讀。
2、 質疑:究竟是多大的規模,多長的時間,多廣的范圍能稱得上到達了“頂峰”呢?(出示問題)
請大家獨立閱讀全文,一邊讀一邊思考這個問題,讀完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①學生讀文 ②小組交流
3、 全班交流
a、 時間之長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長達28年,七次,三十多個國家)
師:這么長時間的遠航,在整個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個國家。
鄭和最后一次遠航,已經60多歲了,鬢發全白了,就在這次歸途中,鄭和以身殉職,病逝于古里,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是否和老師一樣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讀讀這一小節。(出示第六小節)
b、 范圍之廣:
鄭和遠航前后一共到過30多個國家,30多個國家該是一個多大的范圍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鄭和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首先到達占城,然后往南到達 爪哇、蘇門答臘,再往西到達古里,前3次到達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則橫渡印度洋,到達了阿拉伯及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國家。)(配樂解說)
鄭和遠航歷經28年,率領艦隊航行了10萬多里。幾乎跨越了半個地球。這些在當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倫布還早80多年。他開創了航海事業的先鋒。此時此刻,我門不得不再次驕傲的說: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c、我們已經了解了鄭和遠航的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那么它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請同學們自讀1~3小節。找一找,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船隊的規模之大?
1、“.隨行————27000多人。“
老師告訴你們。我們國際部從小學到高中共計約(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10 )倍。
2、“每艘寶船————那么高“
前幾天,老師請季鈺姍測量了一下我們教師的長與寬。請季鈺姍來告訴大家這所教室的長與寬。(寬7米,長9米)150米就是相當于9個教室這么寬。
3、“穿上有9根 ————23百人駕駛“
4、“60多艘——
同學們,這就是寶船。多么雄偉壯觀呀。透過這些寶船,大明王朝的雄厚實力,依然清晰可見。讓我們驕傲的來 介紹一下這支船隊。(齊讀第二小節)
5.600年前的明朝就具有如此規模的船隊。真讓人嘆服呀!讓我們再次驕傲的說:(出于中心句)。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5
佚名
教學目標 :
1 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月略寫的作用。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與我過古代人民為促進與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讀懂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內容。
2 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作業 :抄寫詞語,擴展練習1組詞,根據本課寫一則讀后感。
板書: 鄭和 第一次 揚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戰勝兇險
遠航 二——六次 開拓 探索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揭題導入
2、檢查自學效果。
3、理清課文條理。
一、揭題導入
在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航海參家,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而在中國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麥哲倫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說叫鄭和。(板書課題)
你對鄭和知道多少,來說說看。
二、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派遣太監魁梧抱拳扶老攜幼
瓷器脫韁野馬撕裂威脅
2、指名讀。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聲調是第二聲,不是第三聲。
字形:“拳”上半部分兩橫,不是三橫。
“魁”的“鬼”的“豎彎勾”要寫得大一些,是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字。
3、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正音。
4、指導分段。
(1)課文哪幾個小節,寫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內容?(第1~5自然段)
(2)課文的第6~7自然段又寫了什么?
(鄭和下西洋的次數和意義)
(3)學生劃分段落,歸納大意。
5、同座位互讀全文。
三、指導書寫
1、撕:左中右結構的字,結構要緊湊。
2、魁:半包圍結構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寫得小一些。
3、監: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的描紅和臨寫。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月略寫的作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與我過古代人民為促進與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一、復習舊知
聽寫詞語。
派遣魁梧扶老攜幼脫韁野馬
二、精讀課文
1、學習第1段(第1~5節)。
(1)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蘇州府劉家河碼頭)
(2)自讀第一段,邊讀邊想。
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寶船”?
交流,反饋。
(①這些船大,最大的長150米,寬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針、航炸彈圖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這些都是能遠航的條件;③船上載著瓷器、絲綢和茶葉。)(3)將近中午,鄭和登船準備起航,自讀第三自然段,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體會到什么?
(鄭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師:這是一個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該怎么通過讀來體現?
訓練學生朗讀。
過渡:寶船起航了,鄭和在航行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課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學4、5自然段。
小組交流。
①抓住體現各國人民友好態度的詞語。
②訓練學生在讀中表現文字中流露出來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現海上風險浪惡的句子,從中你體會到什么?邊談邊讀。
④還有什么困難?這種驚心動魂的場面你能表現出來嗎?
訓練朗讀。
⑤這時,你對鄭和又有了什么認識?
生各抒己見。
2、講讀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
這時你對鄭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顧全文
1、你能談談鄭和遠航的意義嗎?
(具體的內容可以從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討論:為什么略寫其余六次的遠航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先小組討論,再全班反饋。
四、課堂總結
鄭和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再讀到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幕,還能為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業
有感情朗讀課文
寫一則讀后感受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6
一、看拼音,寫詞語。
mǎ tóu pài qiǎn cí qì bào quán
( ) ( ) ( ) ( )
zèng sòng sī liè fàn wéi xuàn yào
( ) ( ) ( ) ( )
二、給加粗字注音。
桅桿 筆桿 乘坐 緊挨 挨打 魁梧 俘虜
鬢發 滿載 監獄 太監 載歌載舞
二、填字成詞。
扶老( )幼 驚嘆不( ) 嚴陣( )待
奔騰咆( ) 化險為( ) 規模( )大
狂風呼( ) 名( )海外 波( )浪谷
四、選擇上題中的詞語填空。
1、哈爾威船長以他的大智大勇,使人們( ),他自己卻以身殉職。
2、那股偷襲的匪徒,看到這支( )的隊伍,猶豫了一陣以后,調轉馬頭跑了。
3、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所畫的那幅《故鄉的回憶》使得周莊( )。
4、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說得頭頭是道,使得在場專家也( )。
五、將下列句子改寫成比喻句。
1、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出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奔騰咆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巨浪撲向船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課文重點介紹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______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文中第一次遠航可以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個部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時間是_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地點是_________________。
2、鄭和,中國_______初____________家,佛教以“_____”、“______”、“_______”為三寶,他因此被封為“______________”。他在28年間,率領船隊出洋_____次,前后到過________個國家。最后一次遠航一直到達______洲東岸,直到三年后才回到祖國。
3、你還知道的古今中外著名的航海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發現新大陸的是意大利航海家_____________,第一次完成環球旅行的是葡萄牙航海家_______________。
《鄭和遠航》網絡教學設計 篇17
★ 學什么
導學提示:鄭和下西洋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它不僅體現了我國高超的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國與國的交往,打開了嶄新的一頁,每個
炎黃子孫都會因此而驕傲。學習生字,理解新詞,有感情地根據“揚帆遠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復述課文。
★ 怎樣學
一、 讀文悟情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掃清障礙
把你不懂的詞語劃下來,然后借助詞典理解詞義。
三、仔細推敲
劃出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在旁邊標出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 測一測
一、 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組詞)
遣( ) 魁( ) 夷( ) 拳( )
遺( ) 魅( ) 姨( ) 券( )
韁( ) 俘( ) 乘( ) 撕( )
疆( ) 浮( ) 乖( ) 嘶( )
二、詞語世界(把詞語補充完整)
雄偉( )( ) 浩浩( )( ) 扶( )攜( )
( )( )自若 化險( )( ) ( )( )摸摸
嚴( )以( ) 萬里( )( ) 人( )人( )
三、句子平臺(在課文中找出兩個比喻句)
1、 。
2、 。
五、 課文傳真(先按原文填空,然后按你的理解,用適當的語氣朗讀。)
1、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別 ,這些大船又叫“ ”。每艘室船長 ,寬 ,有 那么高。船上有 振桅桿和 面風帆,可以乘坐 ,需由 人駕駛。船
上配備著 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
2、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 ,先 ,希望 。各國君臣看見 ,使者的 ,沒有 ,威脅別人的意思,都表示 ;老百姓聽說 的船隊來了,也都 ,
爭相 。
3、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 。狂風 ,海水 。巨浪 ,仿佛 。面對 ,鄭和總是 ,指揮船隊在 ,一次次 。
4、鄭和遠航, 之大, 之長, 之廣,達到了 的頂峰。它表現了 ,也開闊了 。
★ 再提高
相關鏈接
鄭和航海知識小考察
從 年 月 日起, 朝的 率領船隊先后 次遠航,最遠曾到達 。關于鄭和遠航的知識你還知道哪些?請寫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