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王惠珍老師的《秦兵馬俑》一課的網絡教學
作者:王正豐 轉貼自:成章小學 點擊數:96談王惠珍老師的《秦兵馬俑》一課的網絡教學
成章小學 王正豐
上周,王惠珍老師為我們課題組老師帶來了一堂精彩的網絡教學課——《秦兵馬俑》。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為了解決上一次劉娟老師《麋鹿》一文網絡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而決定教學的。上一堂劉老師的課,學生的課堂表現應該說還是不錯的,但老師對課堂的駕馭和調控做得不是很到位,在課題組老師評課時,大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網絡課千萬不能上成“放羊式”隨心所欲的課,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要充分發揮。
如何實現老師對課堂的駕馭、實現對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就成了王老師這一課的教學重點。《秦兵馬俑》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對秦兵馬俑宏大的氣勢及兵馬俑的神態各異、類型眾多,是不折不扣的藝術珍品這兩部分,從而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才智,指出秦兵馬俑不愧世界第八奇跡。文中,秦兵馬俑神態鮮明、類型眾多,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一部分是文章的描述重點。而本堂網絡教學的內容也正確定在這一部分上。
從本堂課的教學上,我們可能說王老師出色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意圖,達到了本堂課的研究目標。在教學中,王老師收放自如,很好地實現了網絡課上節奏的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得到了很好的發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因素決定的。1)、本堂課學生上網學習時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有的放矢,就不會成為無頭蒼蠅,自然學習起來學生就不會淹死在茫茫的“網海”里。2)網上呈現的信息以有效信息為主。網站的內容,沒有堆砌所能找到的所有信息,制作設計者取舍得當,沒有無關信息的干擾,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專注。3)教師本身的基本素質過硬。無論是組織學生上網學習,還是學生匯報網上學習成果,王老師都是一位積極的參與者、組織者、在其中穿針引線顯得游刃有余。
當然,如果我們說,還有什么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的話,那就是整個網絡課的教學氣氛不是很活動,與文本的結合還可以再緊密些。我們不否認,這堂課的學生學習是有質量有深度的。我們可以說,熱鬧不等于學生思維的活躍,但也能說,冷清的課堂是學生高度思維的結果。還有就是與文本的整合還需要繼續進行磨合,這堂課在這一方面有所改善,但還需繼續努力。下一堂課,我們安排了莊彩琴老師來進行執教研究課,希望有所突破。
以行動為研究,如果已成為我課題組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通過最近連續幾次的研究,我們發現,這是發揮教師個人智慧與團隊合作的絕好平臺。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設計——研究——反思——再設計——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