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精選12篇)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1
學習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2. 通過讀文,感受鄭和等人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3. 學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通過讀文,感受鄭和等人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書:
鄭和遠航
揚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學習過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聽寫詞語,小組長批閱。
2、學生默讀課文,練習分層。質疑: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稱為寶船?自學1、2、3自然段。
3、指名朗讀第一層,體會體會船的雄偉壯觀和鄭和的威武雄健。
4、小組討論學習第二層和第三層:
鄭和在航行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又遇到了那些兇險?他是如何克服的?
5、交流描寫友好交往的句子,想象當地的百姓看到規模宏大的船隊,會說些什么?從而理解“驚嘆不已”。
6、說說文中的“兇險”指的是什么?(險惡的風浪、海盜的襲擊)
7、出示:狂風呼嘯者,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句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船隊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
學習提示:從哪幾句話中可以感受到環境的險惡?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什么?“化險為夷”一詞在文中指什么?(參考《補充習題》)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8、小組內練說: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9、學生質疑:鄭和遠航共有七次,課文為什么只詳細寫了第一次?
10、齊讀最后一小節,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體會鄭和頑強探索的可貴精神和滿腔熱情的赤子之心。
11、課外閱讀《小鄭和造船》(見《補充習題》第五題。) 1、了解學生字詞掌握的情況
2、默讀課文第一段,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把第一段分為三層。
3指導朗讀:1405年7月11日,鄭和第一次遠航。體會船的雄偉壯觀和鄭和的威武雄健。
4、小組學習,教師巡視。
5、全班交流,教師點撥:當地的百姓看到規模宏大的船隊,會說些什么?指導朗讀。
6、過渡:這次航行不僅有“彩旗”和“歡呼”,歡迎和贊嘆,也充滿了兇險。
7、點撥:再讀第三層,想象當時的場景,你想說寫什么?
8、指導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9、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要略寫其余六次遠航?體會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10、課堂小結:課文詳細的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11、布置作業:課外閱讀《小鄭和造船》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2
一、課前思考:
我們研究的子課題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這一學期我們這個課題研究的是在預習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預習中,自己提出問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我覺得《鄭和遠航》很適合上課題課。
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一是我們在期初分析整冊教材時,就認為這篇文章適合上我們這學期的課題研究課。二是我覺得學生在預習這篇課文時,只要一看課題,就很容易的會產生出很多問題,問很多為什么。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發,學生上網去尋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熱情會高漲,這樣,學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長知識,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成就感,當然,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容易達到我們這次課題研究的目的。
二、教案設計:
。ㄒ唬 :
1、老師請大家做個知識競猜:
。1)、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是誰?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題:
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大家都為我國有鄭和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彪炳史冊的航海英雄為主人公的。板書課題:26、鄭和遠航。
3、啟發學生提問:你看到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學們在預習中,查找到了哪些資料?請大家作個交流。
過渡:課文《鄭和遠航》向我們介紹了些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二)、初讀課文。
1、老師請幾位同學起來一人讀一自然段,大家認真聽,認真思考。
。ㄒ环矫胬蠋熆梢粤私獯蠹业念A習情況,一方面學生能認真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2、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3、提示:課文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
4、指導分段:假如讓你把課文分成兩段,你會怎么分?請速讀思考。
5、指導理解詞語:文章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來描寫鄭和遠航,如萬里無云,鎮定自若等,你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三)、總結:我們這堂課初步了解了鄭和這個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課文讀順了,詞語也理解了。同學們學得很認真,預習得很充分。
。ㄋ模⒉贾米鳂I :
。1)、請同學們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寫一篇人物介紹。做得好的同學的材料老師將放到老師的個人網頁中的學生天地欄目里。
。2)、繼續朗讀課文,如果發現還有什么問題需要研究,我們下節課再一起討論,相信大家會繼續努力的。
三、課后反思:
1、通過上這堂實驗課,我覺得我們的課題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實踐性。我們現在提倡學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提倡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我們的課題就是建立在這種理念基礎上的。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一看到課題,肯定會產生許多的疑問,我們就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高效地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學生自主去學習探究到的知識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學習《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我覺得學生由于讓學生在預習中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如鄭和為何要遠航,鄭和遠航的出發地哪兒,為什么要選擇這一地方,鄭和遠航順利嗎?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至于鄭和出生的時間、地點,鄭和的家庭情況等學生都搜集到了,學生通過上網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也提高了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
2、學生在預習時,老師的點撥引導要到位。學生在搜索信息時,由于網上的信息大,學生要學會速讀,要學會篩選,要學會概括,到把網上搜集到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有些無關緊要的東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學生上網前交代這次時間緊張,根據平時學生上網的一些不足之處,及時提醒學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網比較快捷,二要提醒學生閱讀的速度,三要提醒學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話概括。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的資料很多,在學生交流時,學生滔滔不絕,連我都有些不敢相信,這都是我的學生嗎?看樣子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3、這節課我布置有作業 是:
。1)把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在電腦上建個人物介紹文檔;
(2)繼續朗讀課文,自主學習,在學習中產生新的問題,然后繼續去探究。作業 的布置緊扣課題研究,不同于一般情況下的作業 ,有的學生覺得很新穎能完成,有的學生是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會處理這種作業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進一步去認識鄭和,還有就是為今后學習作了鋪墊。
現在我們這一課題研究剛剛起步,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只能在網上查找,然后去教室交流。我們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學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經過處理,在課堂上當堂顯示出來給大家看,大家共同解決一些難點、重點。要能達到這種的境界,所以不要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3
一、課時教學目標界定: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詞語的分類理解,從而理清課文層次,了解課文大體內容。
3.在朗讀和想象的過程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時的壯觀場面,激發并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學設計板塊:
1.激情導入,走近鄭和。
2.分類理解新詞,脈絡一目了然。
3.探究學習“揚帆遠航”。
4.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PPT圖片、文字)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目的:
。ㄒ唬、激情導入,走近鄭和。
1.教師導語引入:由現在出國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國出海之艱難,從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的故事,隨即出示鄭和像。
2、出示課件:走近鄭和
鄭和,本姓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歲時,鄭和入宮做太監,后提拔為內官監,賜姓鄭。鄭和體貌豐偉,聰明好學,機敏善辯。他入宮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為“三寶太監”。
1405年鄭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是指現在的文萊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帶。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
讀了這段材料以后,此時,你有什么感受要說說?
[導入部分,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鄭和產生一份敬仰之情,通過“讀材料,談感受”,拉近了學生與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間的距離,為接下來進行平等有效的閱讀對話做好了必要的鋪墊]
(二)新詞分類理解,脈絡一目了然。
1.提出初讀要求,指導學生充分讀書。
2.在學生充分初讀之后映示文中新詞: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蕩蕩
贈送
絲綢
瓷(cí)器
名揚海外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嚴陣以待
A、指名讀,相機正音。
B、這些語詞,你能在課文中理解它們嗎?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交流。
3.投影映示,將上述詞語放入三個方框中。
猜猜看老師為什么把這些詞放在三個方框中,分成這三類呢?
4.試試為每一類有關的內容加個小標題。
。〒P帆遠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5.映示課文框架圖,幫助學生理清全文脈絡。
〔本板塊教學,將學習理解詞語和理清文章段落層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不回避起始課時的字詞教學,又盡量高效省時,一舉兩得!
。ㄈ⿲W習“揚帆遠航”。
1.教師以繪聲繪色的描述,引出課文第三自然段,課件映示。自由讀,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當時的情景。
2.指名朗讀或扮演鄭和進行表演再現。(選哪一種方式匯報,由學生自主選擇。)
3.假如時間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為船隊送行的人群中,當時你們會對鄭和、對船隊怎樣歡呼,如何祝福?
引導學生讀一讀第1、2自然段后再展開想象。
4、此時,假如你能和鄭和相見,你會有哪些問題想問問他?
【這一置疑的巧妙之處在于讓學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質疑,與文本進行近距離對話,至于學生所提出的
問題,教者根據問題類型和內容,或扮演鄭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節課探究解決。】
。ㄋ模┳灾髯栽O作業樂園。
抄抄詞語,讀讀課文會讓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師想讓大家自己來設計作業,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發放“自主自設作業樂園”卡。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4
教學要求:
1、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2、 利用電腦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及其遠航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3、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 利用網絡自主查尋、拓寬視野,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
2、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教學難點:
利用網絡幫助自己的閱讀理解,匯報學習成果。
學習過程:
一、 導入
二、默讀“第一次遠航”部分,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第一次遠航”的?(生答師板: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三、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認真讀課文,并運用網絡幫助自己閱讀理解。
四、交流學習收獲。
五、拓展延伸:通過上網,了解其他幾次遠航的相關信息。
六、小結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5
作者:薛艷
一、課前思考:
我們研究的子課題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這一學期我們這個課題研究的是“在預習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預習中,自己提出問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我覺得《鄭和遠航》很適合上課題課。
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一是我們在期初分析整冊教材時,就認為這篇文章適合上我們這學期的課題研究課。二是我覺得學生在預習這篇課文時,只要一看課題,就很容易的會產生出很多問題,問很多為什么。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發,學生上網去尋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熱情會高漲,這樣,學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長知識,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成就感,當然,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容易達到我們這次課題研究的目的。
二、教案設計:
(一)、導入 :
1、老師請大家做個知識競猜:
(1)、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是誰?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題:
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大家都為我國有鄭和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彪炳史冊的航海英雄為主人公的。板書課題:26、鄭和遠航。
3、啟發學生提問:你看到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學們在預習中,查找到了哪些資料?請大家作個交流。
過渡:課文《鄭和遠航》向我們介紹了些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ǘ⒊踝x課文。
1、老師請幾位同學起來一人讀一自然段,大家認真聽,認真思考。
。ㄒ环矫胬蠋熆梢粤私獯蠹业念A習情況,一方面學生能認真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2、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3、提示:課文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
4、指導分段:假如讓你把課文分成兩段,你會怎么分?請速讀思考。
5、指導理解詞語:文章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來描寫鄭和遠航,如萬里無云,鎮定自若等,你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三)、總結:我們這堂課初步了解了鄭和這個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課文讀順了,詞語也理解了。同學們學得很認真,預習得很充分。
。ㄋ模、布置作業 :
。1)、請同學們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寫一篇人物介紹。做得好的同學的材料老師將放到老師的個人網頁中的“學生天地”欄目里。
。2)、繼續朗讀課文,如果發現還有什么問題需要研究,我們下節課再一起討論,相信大家會繼續努力的。
三、課后反思:
1、通過上這堂實驗課,我覺得我們的課題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實踐性。我們現在提倡學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提倡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我們的課題就是建立在這種理念基礎上的。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一看到課題,肯定會產生許多的疑問,我們就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高效地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學生自主去學習探究到的知識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學習《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我覺得學生由于讓學生在預習中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如鄭和為何要遠航,鄭和遠航的出發地哪兒,為什么要選擇這一地方,鄭和遠航順利嗎?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至于鄭和出生的時間、地點,鄭和的家庭情況等學生都搜集到了,學生通過上網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也提高了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
2、學生在預習時,老師的點撥引導要到位。學生在搜索信息時,由于網上的信息大,學生要學會速讀,要學會篩選,要學會概括,到把網上搜集到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有些無關緊要的東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學生上網前交代這次時間緊張,根據平時學生上網的一些不足之處,及時提醒學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網比較快捷,二要提醒學生閱讀的速度,三要提醒學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話概括。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的資料很多,在學生交流時,學生滔滔不絕,連我都有些不敢相信,這都是我的學生嗎?看樣子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3、這節課我布置有作業 是:(1)把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在電腦上建個人物介紹文檔;(2)繼續朗讀課文,自主學習,在學習中產生新的問題,然后繼續去探究。作業 的布置緊扣課題研究,不同于一般情況下的作業 ,有的學生覺得很新穎能完成,有的學生是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會處理這種作業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進一步去認識鄭和,還有就是為今后學習作了鋪墊。
現在我們這一課題研究剛剛起步,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只能在網上查找,然后去教室交流。我們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學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經過處理,在課堂上當堂顯示出來給大家看,大家共同解決一些難點、重點。要能達到這種的境界,所以不要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6
語文學習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讓學生理解要讀的內容,帶如何讓學生讀懂,引導他們進行思索,著非常重要,再語文教學中每天是我們都必須注意的。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要主動的去學,要有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設疑,造成學習的階段目的,使學生有目的的學習。1、 欣賞影片,導入課文。從這段錄像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請大家打開課本,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同時思考這兩個問題:①、鄭和幾次下西洋?課文著重寫了哪一次?②、鄭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義?請大家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可以借助于專題學習網站上的相關資料,如課文錄音等。2、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3、 精讀課文1-5小節(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①、 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②、 那么,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詳細介紹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歷的呢?請聽課文1-5小節鄭和第一次遠航的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③、 播放課文1-5小節錄音。④、 聽懂了第一次遠航的詳細介紹嗎?誰來說說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的?⑤、 指名回答,師生小結。⑥、 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介紹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幾個方面?為什么?⑦、 指名說具體的一個方面,并講清為什么?⑧、 你能通過朗讀把你的感受表現出來嗎?⑨、 剛才,我們集中閱讀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詳細經歷,領略到鄭和場帆遠航的壯觀,途中與各國友人的友好交往,并一次次戰勝兇險,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也是詳寫的部分。那么鄭和七次率船隊遠航,產生了什么深遠意義呢?(1) 指名回答。(2) 有感情地齊讀第7小節。通過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能更自覺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7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并且查找和收集有關鄭和遠航的資料;
教師——制作3個小標題詞卡
一、交流預習情況,滲透方法指導
1、揭示課題:同學們,眼看五月份就要過去了,馬上將迎來同學們最喜歡的節日,是什么節?接下來七月一日是什么節?七月十一日也是一個節,你知道是什么節嗎?不知道沒關系,老師也是不久前才通過上網得知的,七月十一日是中國航海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明朝的一位航海家而專門設置的節日,你知道這位航海家是誰嗎?(板書:鄭和)同時也為了紀念一個光輝燦爛的歷史事件,這就是《鄭和遠航》。
2、課文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會讀了嗎?除了讀課文,你還做了哪些預習工作?(查找不懂詞語的意思;根據課題和內容提出疑問;查找跟課文相關的資料)
3、原來預習可以有這么多好方法,請你選擇一種跟大家交流一下預習成果。
4、通過交流看得出來,我們班的同學有著良好的預習習慣。俗話說得好,好習慣能夠成就大未來,希望大家能把良好的預習習慣繼續保持下去。
[設計理念:上課伊始先讓學生交流預習成果,不僅兼顧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問題,又進行了預習方法的指導和預習習慣的培養,即為課文的學習掃除了部分字詞方面的閱讀障礙,收集、處理了與課文相關的信息,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默寫關鍵詞語,整體感知課文
1、既然同學們預習得這么充分,字詞掌握得一定不錯。假如老師要你默寫課文中的一些詞語,你有信心試一試嗎?
默寫:雄偉壯觀、浩浩蕩蕩,扶老攜幼、驚嘆不已,嚴陣以待、化險為夷。
。1)對照課文自己批改并糾正。
。2)根據黑板上的錯誤重點記憶字形。
。3)用找近反義詞的方法理解部分詞語意思:老師發現有個詞很特別,是“扶老攜幼”,你仔細看看,特別在哪里?“攜”是什么意思?還有一個詞和“扶老攜幼”一樣,也有一些特別,你找找是哪個詞?(“化險為夷”)特別在哪里?“夷”是什么意思?
2、這些詞語同學們會默了,也弄懂了,課文真的讀正確、讀流利了嗎?課文比較長,而且相當難讀,這樣吧,先同桌一起讀,注意互相糾正發錯的字音。
[設計理念: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試著默寫課后練習出現的關鍵詞語,這樣的“以默代寫”比直接抄寫的效果好得多。而且此處教學不僅僅停留在記憶字形的層面上,還利用詞語本身的特點巧妙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真正把詞語教學落到了實處。]
三、理清文章脈絡,感悟寫作特色
1、通過讀書,同學們又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F在你能聯系課文內容,任意選用黑板上的詞語說話嗎?可以只選一個詞語說,假如能選兩個就更好了!
選擇一兩個詞語說話不算難,如果能選擇兩個以上詞語說話就有難度了,試著說說看。
2、指導分段:
。1)我們知道課文中介紹鄭和遠航共有七次,你發現我們剛才說的這段話其實介紹了什么?對照書上看一看從哪里到哪里是寫鄭和第一次遠航經過的?
。2)你看看剩下的6、7小節告訴了我們什么?
。3)我們就此可以把課文分為幾段?在書上用“//”做上記號。
3、領悟寫作特色:
你發現課文在寫鄭和七次遠航時寫法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有詳有略”是這篇課文一個非常明顯的寫作特色。
4、指導分層:
。1)我們再來看,課文詳細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這經過不是一下子寫成的,分了幾層意思來寫?這樣三層意思,我們可以用三個小標題來表示,分別是: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2)根據小標題看看哪組詞寫了這層意思,你能把他們一一對應地排列在一起嗎?(排好后男女生合作讀)
。3)對照書上找一找,課文第一段中哪些小節分別寫了以上三層意思?在書上用“/”做上記號。
5、這三層意思寫得非常具體生動,但是要讀流利很不容易。老師想請同學來讀一讀,你可以從三層意思中選擇一層讀,最好能告訴大家選擇的理由。
[設計理念:劃分段落、理清層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以上教學先利用幾個詞語進行說話練習,說成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對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簡述,這樣利用幾個關鍵詞語的先合后分進行分段分層,使得教學難點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最后讓學生選讀其中一層,滲透了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初步理解。以上教學過程,有關語文工具性的落實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是大大方方、磊落坦蕩,并且顯得靈活巧妙、水到渠成,使人真正感覺到是“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8
一、教材簡析:
課文《鄭和遠航》主要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我國古代出色的航海技術。像這樣大規模的航海,是歷史上所罕見的,那課文是怎么來記敘這樣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航行的情況。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
二、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2、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知鄭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意義,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
3、利用專題學習網站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及其遠航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4、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重點難點:
感知鄭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意義。
四、設計理念:
由于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要讓學生真正感受鄭和這一偉人,感知鄭和遠航的偉大事件,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成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
五、設計思路:
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這堂課的`出發點是課本,回歸點也是課本,超越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網絡互動的特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鄭和遠航。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讓學生自由說。)
3、小結:上節課我們越過時空界限,認識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鄭和;了解了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鄭和遠航。
二、認識航海歷史意義。
(一)了解歷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過渡:鄭和遠航是發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書上這句話給鄭和遠航以高度評價:
1、出示句子“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2、質疑過渡:究竟是多大的規模,多長的時間,多廣的范圍才能被稱之為“頂峰”呢?
(二)規模大
1、自由地讀1—3自然段,圈畫出表示規模大的詞句,讀一讀。
2、交流“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先進的儀器。”師紅顯數字,渲染寶船的大。“讓我們來想象一下,以我們所在的這幢教學樓來作比,寶船大概有這么大:兩個五層樓疊起來的高,兩幢教學樓連起來那么長,三座教學樓那么寬!我們全校一千多名師生都可以乘坐在這一艘寶船上!寶船的雄偉壯觀由此可見一般!”
3、指導朗讀:誰來讀出寶船的雄偉壯觀?
指名讀(規模之大,儀器之先進,真不愧是寶船呀!)
4、六十多艘寶船,多龐大的航海隊伍啊!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隨行!他們分工明確:(出示其他船只圖片)有負責裝載糧食的糧船,有運輸淡水的水船,有拴馬匹的坐船……總共二百多艘!(引讀)他們有的是醫生,有的是……
(三)時間長
(1)規模確實非常龐大!(板書:規模之大)那時間到底有多長呢?快速瀏覽文章。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達7次。
(3)歷時28年,多達7次,這么長時間,這么多次遠航,在整個世界航海史上是前無古人的!
(出示第六節)讓我們由衷地贊嘆!(生齊讀)
最后一次遠航,鄭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職,病逝于古里,再也沒有回到祖國!讓我們帶著懷念之情再讀!
(四)范圍廣
(1)鄭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圍有多廣呢?(板書:范圍之廣)讓我們來看一段資料介紹。
(2)播放錄象。
三、認識鄭和人物形象。
(一)友好交往。
(1)鄭和遠航,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那么都進行了哪些交往呢?請大家閱讀文章第四節,然后用簡潔的話來說一說。
(2)指名交流(互贈禮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模宏大,使者的態度友好親切,……個個驚嘆不已。”再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小結: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是和平的使者,是本著與別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友好往來而去的,絕無侵略擴張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出示“鄭和出使,促進了……友好往來。”)齊讀
(二)戰勝風險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讀第五節,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兇險,鄭和是怎樣克服的?
2、交流(風浪,海盜)
3、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鄭和是怎樣與風浪搏斗的?
4、出示“在大海上,……化險為夷。”
(1)男同學讀第一句,女同學讀第二句。
(2)男同學你們體會到了什么?女同學你們體會到了什么?(此處,老師應極力渲染風浪之險惡,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風浪的恐怖,從而深刻地體會到鄭和的智勇雙全)有這樣鎮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領導者,還懼怕什么?讓風浪來得更猛烈些吧!齊讀。
5、引讀“智擒海盜”這一句。
6、小結:在漫漫的航途上,這樣的兇險只是滄海一粟。然而鄭和沒有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智慧的頭腦,將中國的美名順利地傳播到了亞非各國。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代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齊讀“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開闊了眼界。”。
7、總結: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確確實實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讓我們整齊而響亮地齊讀最后一段。
四、質疑互動。
1、你還有什么問題?
2、為了大家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我們一起進入專題學習網站:《鄭和遠航》。同學們可以把問題直接發布在“學習討論區”,讓大家一起來解決。大家打開專題學習網站,去解開你心中的謎團。
3、交流匯報。
五、作業。
利用網絡制作電子作品,匯報學習成果。
板書設計:
規模之大
鄭和遠航 時間之長 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范圍之廣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99
《鄭和遠航》教案設計
南京瑯琊路小學分校 王恒
一、 “揚帆遠航”。
1、導入。
六百年前的一個夏日,在蘇州府劉家河碼頭,鄭和的船隊“揚帆起航”,開始了震驚世界的遠航,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壯觀的一幕。
2、要求學生小聲讀一讀書上1-3小節,說一說從哪句話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3、指名回答,老師注意指導學生說清自己的感受,并讀出自己的體會。
重點指導以下要點:
“寶船”的宏偉壯觀——“場面”的壯觀——“鄭和”的自信威武
二、“友好交往”。
1、導入。
當時的明朝是世界上的強國,鄭和率領的船隊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而他們訪問的大多是亞洲、非洲的一些小國,但書上這種交往是“友好的交往”。請你默讀這一部分,畫出那些地方能體現出這種“友好交往”。
2、學生讀文后教師指名回答,并進行口頭表達訓練。
a 鄭和對君主說的話(注意語氣和態度要友好親切,以及外交禮節)
b “當地人們參觀寶船時驚嘆不已”,會些說什么?
c 出示圖片:當地人看到名揚海外的中國絲綢和瓷器時很想交換,會說些什么?
三、“戰勝風浪”。
1、導入
“然而,這次航行也充滿了風險” 。
2、要求學生大聲讀這一部分,說說有哪些風險——風浪與海盜
3、老師指導重點句子的學習:
出示句子:“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僵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要求學生大聲讀,說說體會到什么,讀出感受。 教師指導:此句形、聲兼備,使用了擬人和比喻修辭手法,突出了風浪的“險惡”。
學生朗讀體會。
4、戰勝海盜部分引入歷史資料:當時的南海上,海盜十分猖獗,鄭和首次出海就遇上其中最大的一股,人數有5000人,鄭和把他們全部消滅了。
5、鄭和在這兩次嚴峻考驗面前,表現如何?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提煉板書: 鎮定自若、有勇有謀等
四、“概述七次遠航及意義”
1、出示鄭和航海圖,老師領讀第六小節“概述七次遠航”,并介紹相關國家、地理、航程等。
2、引入歷史資料:
在鄭和遠航87年后,哥倫布才開始為期十年的到美洲的四次探險;在鄭和遠航的1XX年之后,麥哲倫才率開始那次環球的航行。他們率領的船只只有兩三艘,隨從不過2、3百人,所以,鄭和遠航是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3、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能說讀到這句話時自己的感受嗎?讀出感受。
指導學生去掉“之”比較朗讀,學生說感受,教師提煉:漢語的魅力,聲調的抑揚頓挫,具有音樂般的節奏美。
4、引讀課文完畢。
六、拓展
1、人們無法忘記鄭和,因為人們無法忘記那七次神話般的、接近于完美的遠航,也無法忘記那個自信威武、有勇有謀的鄭和。作為南京人,我們更不應該忘記鄭和,他與南京的關系十分密切,出示圖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學生走一走,看一看。
(寫碑文:用幾句話不僅要寫出他的功績,還要寫出你對他的看法。(1371-1433))
3、網上由21500條關于鄭和的文章,讀網上搜集的文章:
鄭和遠航,表明中國曾經擁有絕對的海上優 勢,令人可惜的是,明朝皇帝突然停止了出使西洋,代之以閉關鎖國的政策:不再允許臣民向海外進行貿易,關閉了通商口岸。中國這條巨龍從此陷入沉睡之中,失去了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最佳時機。
歷史證明,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稱霸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終也將失去國家的主權。這番道理,中國人直到近代,被迫簽署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之后才懂得。如果當年的中國皇帝不禁海限船,中國仍能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稱雄亞洲,也不至于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擊敗,被迫割地賠款。如果當年的中國能繼續發展國家的海軍力量,開拓海外貿易與殖民,中國就不會以大刀長矛面對英國海軍的炮火,輸掉鴉片戰爭,簽署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上У氖牵瑲v史不能重新開始。
提出問題:為什么明朝皇帝會停止下西洋,要閉關鎖國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后來中國的落后呢?鼓勵學生讀讀相關的書籍,開闊視野,也許能找到答案。
板書:
鄭和遠航
揚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自信威武 鎮定自若 有勇有謀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10
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文中幾個重要的生字新詞,理清文章脈絡,讀懂課文1—3小節內容。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充分感受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壯觀、宏大場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教學重點: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鄭和準備揚帆啟航時的宏大場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1405年,注定是不尋常的一年。明朝皇帝派出的使者率領27800多人,兩百多船只,把中國的文明禮儀和各種珍貴的禮物帶給了世界。世界因此知道了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這位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使者就是——
2、這節課就讓我們越過時空界限,認識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鄭和(生); 了解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鄭和遠航(生)。
二、檢查預習:
1、通過預習,你對鄭和和鄭和遠航有了哪些了解呢?誰來說說?(指名說)
2、檢查生字詞
(1)出示:碼頭 派遣 瓷器 抱拳 贈送 撕裂 范圍
。2)說說你還有哪一個詞語讀不準?指導讀
。3)指導書寫,重點指導“遣”、“范”、“撕”。
。4)區別組詞:拳( ) 遺( ) 增( ) 范( )
券( ) 遣( ) 贈( ) 泛( )
。5)出示四字詞,練讀
雄偉壯觀 浩浩蕩蕩 扶老攜幼 驚嘆不已 嚴陣以待 化險為夷
請同學們聯系課文內容選擇其中的一兩個詞說一句話。
2、理清課文條理
。1)通過預習,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嗎?
。2)課文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哪幾小節寫的?
。3)默讀課文一到五小節,根據小標題: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給第一大段分層。
(4)課文1到5小節重點描寫了鄭和遠航的經過,那么剩下的兩小節又分別寫了什么呢?
三、學習新課
1、出示中心句: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航海事業的頂峰。(指名讀)
。ㄒ唬、規模大
1、稱之為頂峰,那是因為它是規模最大的,時間最長的,范圍最廣的。鄭和遠航,究竟規模多大,時間多長,范圍多廣呢?就讓我們來到1405年7月11日,來到蘇州府劉家河碼頭先去看看當年“揚帆遠航”的場面吧。ù蜷_書本)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1—3自然段,圈畫出表示規模大的詞句,讀一讀。
2、交流。(指名說)
相機出示: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
相機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先進的儀器。
(1)同學們,這就是書上提及的“寶船”,(出示圖片)多么雄偉壯觀!你知道為什么稱它們為“寶船”嗎?
大:這些寶船長約148米,寬60米。我們的教室長約8米,寬約6米,有我們這樣的18間教室連起來長,十間教室并排著寬,大不大?
高:寶船不僅大,還很(高)!有十幾層樓房那么高。同學們,我們的這棟大樓有三層,也就是說這些寶船的高度最少是我們這棟大樓的三倍多!
駕駛的人多:是啊,這些寶船需要兩三百人駕駛,也說明了寶船的大。
乘坐的人多:可以乘做一千多人
設備先進: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
。2)像這樣的寶船有多少艘?(62艘)一艘就這么大,六十二艘寶船,多龐大的船隊啊!
。3)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隨行!他們分工明確:(出示其他船只圖片)有作戰的戰船,有負責裝載糧食的糧船,有運輸淡水的水船……總共二百多艘,組成了一支規模宏大的船隊。(看圖)
。4) 誰來讀讀這雄偉壯觀的場面?(指名讀)
。5)透過這些寶船,透過這支船隊,大明朝的雄厚實力清晰可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感到十分——(驕傲)。讓我們驕傲地來介紹這只船隊。R讀第二節)
還從哪里看出遠航規模宏大?
相機出示: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4、600多年前的中國就有如此規模宏大的船隊,真是讓人嘆服啊!讓我們再次驕傲地說——(出示中心句: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航海事業的頂峰。)
5、帶領這樣規模宏大的船隊出使西洋的就是鄭和。
出示句子: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令旗,大聲喊道:“啟航!”
。ㄖ该x)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誰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他的樣子?(高大、神氣、身材魁梧、威風凜凜)
u 這么威風凜凜的鄭和,誰能把他讀出來!(指名讀)
。ǘ⿻r間長
。1) 過渡:就這樣,鄭和率領著這支規模宏大的船隊揚帆啟航,開始了第一次遠航。(板書:規模之大)這樣的遠航共有幾次?七次遠航時間到底有多長呢?快速瀏覽文章。
(2) 指名交流。
(3) 歷時28年,多達7次,這么長時間,(板書:時間之長)這么多次遠航,在整個世界航海史上是前無古人的!
(4)最后一次遠航,(出示資料)。
。ㄈ┓秶鷱V
范圍廣又從哪里看出來呢?(板書:范圍之廣)看地圖,這就是鄭和所到之處,范圍之廣也是史無前例的。
(四)、升華感情
七次遠航,鄭和從意氣風發的壯年變成了一個鬢發全白的老人。雖然在最后一次遠航的歸途中,鄭和病故他鄉,退下了歷史的舞臺。但是,他為航海事業所做的貢獻功在千秋,永遠不會被磨滅。同學們,此時此刻讓我們帶著崇敬的心情一起來讀第六自然段!
四、小結
28年間,鄭和船隊航行了10萬多公里。這在當時是無人能及的。(出示資料學生自讀)他開創了航海事業的先鋒。此時此刻,我們不得不再次驕傲地說:(出示中心句: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航海事業的頂峰。)
板書
揚帆啟航 (1-3)
10、鄭和遠航 第一次遠航(詳寫) 友好交往 ( 4 )
戰勝兇險 ( 5 )
其余六次遠航(略寫)
規模之大 時間之長 范圍之廣 頂峰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11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與思想性于一體的文章。本設計確立了“以文本為本,緊扣說些訓練”的理念。憑借語言載體,讀寫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引領學生親近文本,走近鄭和,走進鄭和遠航這一偉大事件,讓課堂充滿濃烈的語文味。感知鄭和的勇往直前、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情懷,追求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感受鄭和“啟航”時的雄姿英發。
2、以學定教,憑借對語言文字的品評,通過情境、討論、朗讀、補白等多角度的閱讀感悟,引領學生走近鄭和,逐漸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朗讀能力和評價能力。
3、初步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2、能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初步了解鄭和遠航的經過,感受鄭和遠航時“啟航”的雄姿英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學習
出示2008年8月8日奧運會開幕式圖片:你們猜一猜這個圖片講述了哪一歷史大事件?(指名學生說一說。)
美國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曾評論道:“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學完課文,相信你會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課題 鄭和 遠航 簡介鄭和的生平
3、討論交流自己對課題的理解
。1)本篇課文寫鄭和什么時候遠航?從哪兒出發?經過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鄭和帶了哪些人、哪些物去遠航的?
。3)遠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怎樣克服的?
(4)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和影響?
二、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理清脈絡。
1、默讀全文,找出生字新詞,憑借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活動,掃除閱讀障礙。
理解生字新詞
2、自由讀課文,要求字音準確,停頓正確
3、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4、朗讀思考曾提出的相關問題
5、指名按自然段讀文,引導學生理清脈絡。
第一段(1—5)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遠航的情況:
。1)揚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戰勝兇險
第二段(6—7)簡要介紹鄭和的七次遠航的意義與影響。
三、緊扣結尾,品讀感悟,情文相生。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一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共幾句話,分別寫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間交流。
(4)交流閱讀收獲。
。5)抓住相關詞語,朗讀體會對鄭和遠航這一偉大壯舉的贊美和對鄭和“頑強的探索精神”的贊頌。
7、精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讀文。思考:課文是怎樣具體地寫出“規模之大”的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來,用線畫出相關的句子或詞語。
。2)四小組討論交流:場面之壯觀,規模之宏大。
。3)指導朗讀,齊讀這兩個自然段。
。4)場面的壯觀,規模的宏大,都是鄭和出場的背景。鄭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樣的?找出相關的語句用o圈出來。指名回答后讀第三自然段。
。5)此時,人們眼中的鄭和是怎樣的?請用四個字的詞語來概括。體會“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高舉令旗,大聲喊道:‘啟航’”的內涵。人們對鄭和寄予了怎樣的希望?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6)體會“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7)指導讀圖:圖上的兩個人,誰是鄭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會怎么說?
8、朗讀第三自然段,體會“揚帆啟航”的情景。
四、總結,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完成習字冊。
2、搜集和閱讀有關鄭和的資料。
五、板書設計:
鄭
和
遠航(規模之大 時間之長 范圍之廣)
揚帆啟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寶船) 船大 雄偉壯觀
船隊 浩浩蕩蕩
《鄭和遠航》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12
教完了《鄭和遠航》,我覺得在課前預習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老師揭示了課題以后,讓學生質疑問難。“看了課題以后,你想知道哪些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激發。提了許多問題。如“鄭和遠航的時間、地點、天氣、環境”“鄭和幾次遠航?到過哪些地方、國家?遇到了哪些困難?有沒有取得成功?”“鄭和遠航的意義何在?”等等。學生有許多的問題迫切希望得到解決。就在學生的熱情高漲的時刻,老師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個個踴躍發言,剛才提出來的問題基本在學生的預習中得到了解決。
在檢查學生的課文朗讀和字詞理解方面也很好地體現了這堂研究課的目的。學生通順、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讀,沒有課前認真的閱讀是辦不到的。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很到位,說明課前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所有這些,都是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獨立完成的。所以,我認為在預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