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設能力發展的空間
我在設計《我心中的宜昌》時,透徹地領悟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提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不是各種軟件使用的操作技能,而是讓學生圍繞主題,利用多種途徑進行搜集、創作,從而較為準確地從知識、技能與情感三個學習目標范疇來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體現了“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初衷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但并不是將課程中的教學目標簡單地改換為“任務”就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簡單地畫一個圓,這不是一個“任務”,也不能構成“任務驅動”的前提。而應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示事物本質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推理、判斷、想象和創造等高級思維活動過程。
我結合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細致地分析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結合教材的編排體系,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將全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第二個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自主探究、掌握新知;第三個階段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充分發揮想象力,大膽創作。其設計層次分明,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真實或接近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一的思維活動到高級的綜合思維活動。
◇將學生帶入高級思維活動
高級思維活動應是超越思維主體現有的知識層次、超越一般常規的認識水平,自覺探索屬于未知領域的某些問題,而在局部的結論和見解上具有新穎獨特之處的思維活動。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簡單的“復制”“粘貼”或“就事論事”不屬于高級思維活動,也不是信息技術課程開設的初衷。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進行“借題發揮”,創造性設計或解決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綜合問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及綜合能力。
我的設計中以一個個具體任務層層深入,巧妙地將學生引入到了一個高級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特別是“拓展延伸”階段,教師只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創作的素材,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或以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結合其他學科知識(比如美術)進行綜合創作活動。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照顧到了全體學生(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完成二、三幅作品,學有困難的學生完成一幅作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得到相應的發展。同時,值得一提的還有“評價交流”階段,我采取“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增強、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