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鐘表
教材簡析:這部分內容是認識鐘表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教材先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弄清楚短針是時針,長針是分針。再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數。在次基礎上,認識鐘面上接近整點的時間,理解“大約幾時”的含義。“想想做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建立時間觀念,并注意通過操作鞏固鐘面上整時數的認識。設計理念:依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有著全新的特點,其一就是是新教材具有生活性,它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強調聯系生活。所以教師應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越性,立足學生實際,圍繞數學教學課程標準,沖破“以本為本”的禁錮,大膽地取舍,整合教材;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題目、問題,密切聯系實際,讓學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間里,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大膽表達,在主動學習中學會認鐘表的方法,從中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認識整時,會在鐘面上撥出整時。 2.使學生初步認識大約幾時,會在鐘面上撥出大約幾時。 3.培養學生遵守作息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教學重點:認識幾時教學難點:認識大約幾時教具準備:課件,鐘面模型學具準備:學具鐘面。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談話:同學們,我們每天在學校里學習、生活,你喜歡我們這個學校嗎?猜猜這是我們學校的什么地方。(課件出示學校的一些照片:操場----宿舍----食堂----鐘樓) 鐘樓上的鐘有什么用處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面。 [評析: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二.認識幾時:1.(課件出示表示3時的鐘面)誰來介紹鐘面上有些什么? 引導學生認識時針、分針、12個數字。 在學具鐘面上指出時針與分針。 2.引導:觀察鐘面,說出這是幾點鐘(3時),怎么看出來的。指出3點鐘又叫3時。 時針與分針轉動至5時、7時,分別讓學生說說是幾時,為什么。 3.談話:7時了,小朋友一天的學習生活又要開始了,今天來了一些客人老師,他們非常想知道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我們向他們介紹一下,好嗎? 課件出示小朋友的起床、做操、吃飯、活動、睡覺的照片,上面配有相應的時間,幫助學生回憶并完整地表述出來。 設疑:做操是8時,睡覺也是8時,是同一個時間嗎?怎么會有兩個8時?(指出:時針一天要轉兩圈,一天有24個小時。) 4.小結方法:剛才我們看的幾時,怎樣才能很快看出來? 5.撥鐘:在學具鐘面上撥出3時、5時、9時,找出撥得快的竅門:分針一直指著12,轉動時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