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精選4篇)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篇1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加減法(一)》的第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加法的含義;2、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3、能根據提供的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并進行解答。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學生每天接觸的鉛筆作為教具,創設兩手分別拿著3枝鉛筆和2枝鉛筆的情境,并夸張地做把兩部分合起來的動作,讓學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鉛筆。但本課的目標之一是:能根據提供的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并進行解答。于是,在我兩手合并的一刻,我也試圖讓學生來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但學生的“問題”真的是一個大問題。有的學生的問題是:2+3=5;有的是:2枝鉛筆加3枝鉛筆是5 枝鉛筆;有的是:2枝鉛筆加3枝鉛筆是多少?……雖然有的同學已經將加法的意義說出來了,有的同學的問題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簡練的問題。直到解決完問題,我結合本情境引導、強調算式和問題的不同后,還有些同學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問題的概念。在下面的“試一試”和“練一練”中,我也能讓學生結合情境圖說說圖意并提出問題再列出算式解決,進一步鞏固加法的意義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只為提問題開了個頭,學生在反復引導下已經逐漸抓住了提問題的雛形,我相信以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更棒的!
本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擺一擺”這一活動中,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轉換成學生現有的鉛筆,試圖讓他們創造出除了2+3=5之外的5以內的加法算式,可是,一年級的小朋友真是一發不可收拾啊,讓他們拿出鉛筆來之后就開始和鉛筆交上朋友了,我這種比較急躁的人就剝奪了他們繼續體驗的機會,讓他們直接看書,填一填,再集體交流每個加法算式的意義。我想以后遇到類似的情形,我應該放慢速度,讓學生邊擺邊填邊交流,讓學生充分體驗,在動手操作中逐漸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
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更感受到自己的責任重大。這節課是提出問題的能力讓我有感而發,說不定下一次就是動手操作的能力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起來,一年一年提升的。一年級是從無到有的開始,我們急不來,而應給他們創造條件、環境,讓他們去體驗、探究,去建構、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能力。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時,利用圖中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先組織學生看圖交流,從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或學具擺一擺、說一說、算一算,然后引導學生完成教科書上的練習。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創情境,如模擬表演(原來有幾個人,又來幾個人,一共有幾個人)、講童話故事等,鼓勵學生用學具擺一擺、說一說,在具體情境活動中,體會加法的實際意義。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一課是學生對加法的初步認識,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中,讓學生能走進數學,學會使用數學,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1、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計算的必要性。
教學中我創設了關于5枝鉛筆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順利的引出新課,最后再通過在教室里找數學,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學習過程,鼓勵算法的多樣性。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不僅僅是要求算式正確,更重要的是放在說一說這個環節中,讓孩子們把自己的觀察過程說出來,并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的尋找做題的多種方法!
3、重視學生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用小組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能力,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通過這節課,我明白了低年級教學就需要老師去多想辦法,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讓他們在比賽活動中去學習,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加顯著。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篇2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今天剛上完加減法一《有幾枝鉛筆》,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認識加法的含義,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能根據提供的情景,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并進行解答。
其中對于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來說5以內的加法已在幼兒園學過,所以本節課的重要目標應在理解加法意義上以及根據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并進行解答的能力上。但是一年級的孩子要完整的描述出情景圖并提出數學問題是有些困難,但是我積極發動男女生競爭的課堂氛圍,提高孩子“說”的積極性。
先是我與全班同學手拿鉛筆玩問答游戲,然后請個別表達完整的孩子作示范問答游戲,再讓同桌兩人互相進行問答游戲,盡量做到讓全班孩子都學會看情景提出數學問題“一共有幾枝鉛筆?”在這樣 “先拿2鉛筆,再拿3鉛筆,一共有幾枝鉛筆?一共有5枝鉛筆。”模擬及問答中我引出加法算式,即是用來記錄這一操作過程的一種簡單的方法。其中加號表示 “把兩部分的東西合起來”,并介紹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一說身邊的數學問題,以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整節課我堅持讓孩子在描述完情景圖之后,先提數學問題,再讓其他同學列完算式再回答“一共有幾…”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加法算式是用來解答加法問題的,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讓孩子明確所列算式要與所問問題相對應的原則。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在教學本課時,我用學生每天接觸的鉛筆作為教具,創設兩手分別拿著3枝鉛筆和2枝鉛筆的情境,并夸張地做把兩部分合起來的動作,讓學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鉛筆。但本課的目標之一是:能根據提供的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并進行解答。于是,在我兩手合并的一刻,我也試圖讓學生來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但學生的“問題”真的是一個大問題。有的學生的問題是:2+3=5;有的是:2枝鉛筆加3枝鉛筆是5枝鉛筆;有的是:2枝鉛筆加3枝鉛筆是多少?……雖然有的同學已經將加法的意義說出來了,有的同學的問題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簡練的問題。直到解決完問題,我結合本情境引導、強調算式和問題的不同后,還有些同學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問題的概念。在下面的“試一試”和“練一練”中,我也能讓學生結合情境圖說說圖意并提出問題再列出算式解決,進一步鞏固加法的意義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只為提問題開了個頭,學生在反復引導下已經逐漸抓住了提問題的雛形,我相信以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更棒。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育賢小學 魏翠芬
本學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且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下面我對《有幾枝鉛筆》這一課進行反思,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 多與小朋友進行情感交流
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游戲活動,并鼓勵他們多說多做,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我現出示課本第22、23頁的四幅圖,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指定學生分別匯報,說說這樣做的理由,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二 、創設充滿童趣的情景
生動活潑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例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的過程中,我創設了一個充滿趣味的“變魔術”引入教學,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感受變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表達的參與的積極性。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交流、傾聽、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是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通過教師的評價語言、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操作,告訴所有的小朋友該如何區交流、傾聽,該如何與周圍的同學一起共同學習。只有經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才懂得該如何去合作,才有可能保證合作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我讓學生通過:1.教師擺小棒,學生說算式;2.指名學生擺,其余學生說算式;3.同桌之間練習。通過這樣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對于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和學生今后的學習。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后也能認真完成作業。有個別同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例如班里的劉江銘同學在課堂上聽講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張鑫冰、汪嘉豪、楊永嘉的小動作太多;徐喆鋒、萬皓亮等的寫作業太慢。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我從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入手,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書寫速度等一些因素分成小組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為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對于個別后進生幫助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為什么。同時,一有進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希望這些同學都能養成了勤學苦練、認真聽講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在反思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例如: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對學生的了解不夠深刻,以致不能很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改正缺點,爭取做到更好。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并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2.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3.使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具體的情景活動中,讓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教材分析:
“有幾枝鉛筆”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時,教師由故事引入,創設了三個情景,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看圖交流,從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或學具擺一擺、說一說、算一算,然后引導學生完成教科書上的練習!
教學過程:
(預備鈴響后)
師:請同學們做好,然后將文具盒擺中間,數學書擺右邊,小棒擺左邊。(老師在學生座位邊巡視,并幫沒有擺好學具的學生擺好)
【這是剛入學不到一個月的一年級小學生,加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應從點滴小事做起。】
。ㄉ险n鈴響后)
師:上課。
班長:起立。
生:老師好。(學生上課情緒很好,大部分學生都面帶微笑。)
師:同學們好。
【此時老師雖然面帶微笑,但還是有點嚴肅。老師還應該在夸夸孩子“我看到你們真高興,相信你們一定能上好這節課”!
師:我們先進行課前三分鐘口算練習,我們采取開火車的形式,大聲地從1數到10,再倒著從10數到1。
【每節課課前都要進行這樣的數數練習或口算練習,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
。ㄒ唬﹩栴}情景
師:今天老師請同學們到“花園里”看一看,那里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分別有幾只呢?
生:花園里有2只小鳥和4只蜜蜂。
【培養學生說完整話,學生說得不錯,說明這半個多月的辛苦沒白費,略見成果。】
。ǘ┙⒛P
1、師:天上有2只小鳥,這是又飛來了3只小鳥,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鳥?
生:天上有2只小鳥,這是又飛來了3只小鳥,現在一共有5只小鳥。
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生:我是1個1個地說出來的。
生:我是2個2個說出來的。
生:我是2加3等于5算出來的。
……
師:對,像這樣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來就可以用加法算式來表示。
2+3=5 (師邊講解邊板書演示。)
∶
加號
師:那算式中的“2”是花園中哪幾只小鳥呢?“3” 是花園中哪幾只小鳥呢?“5”又是花園中哪幾只小鳥呢?
生:“2”是花園中左邊的小鳥,“3” 是花園中右邊的小鳥,“5”又是花園中合起來的小鳥。
師:我們還可以用小棒代替小鳥擺一擺,左邊有2根小棒,右邊有3根小棒,合起來有5根小棒(老師用粉筆將5根小棒全起來),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擺一擺,說一說。
生小聲地說著,老師在座位間巡視。
師:現在我們再看看蜜蜂吧?矗▍仓杏4只蜜蜂,又飛來了1只蜜蜂,現在一共有幾只蜜蜂?
2、 生:花叢中有4只蜜蜂,又飛來了1只蜜蜂,現在一共有5只蜜蜂。
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生:4加1等于5。
生:1加4等于5。
。◣煱鍟
師繼續追問學生:“4+1=5”這個算式中,“4、1、5”都代表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繼續追問另一個學生:“1+4=5”這個算式中,“1、4、5”都代表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這兩個算式都對,為什么呢?下節課我們將揭示秘密。
【師在此為下一節課的內容埋下伏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請同學用小棒代替蜜蜂像上一道題那樣擺一擺,說一說。
生自由說,老師巡視。
師:哪位同學愿意到前面來給全班同學說一說?
生高興地到黑板上貼一帖,說一說。
師:你還能用粉筆畫一個圈來表示“一共有多少嗎?”
生認真地畫好。
【老師學會了將學生巧妙地推到前臺,讓學生到前面展示,學生的興趣很高!
3、師:同學們學得可真好。請同學們看黑板,花叢中的向日葵是我們班劉又一同學幫老師畫的。在此,老師要謝謝劉又一同學。
【老師在此表揚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工作,使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任,同時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
師:現在黑板上一共有幾朵向日葵花?你是怎么算出來的?用你的小棒擺一擺,再和同桌說一說。
生生交流。
【在教學新知識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扶――放”的過程。由于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這樣的講課方式非常適合孩子。課堂上,既體現了老師必要地教的過程,又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4、師:下面我們來做游戲,你們喜歡嗎?
生:喜歡。
師:游戲的名稱是:手指對對碰。左手出1個,右手出4個,合起來是幾個?
生:左手出1個,右手出4個,合起來是5個。
師:左手出3個,右手出2個,合起來是幾個?3加2等于幾?
生:左手出3個,右手出2個,合起來是5個。3加2等于5。
然后同桌的學生又玩起來。
【這個游戲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
。ㄈ⿷锰剿
1、師:請同學們把書輕輕地翻到第22頁和23頁。
【重點強調“輕輕地翻書”,好習慣就是從這些小事開始培養的!
2、師:請同學們做第22頁和23頁,注意書寫要工整。
學生做題,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及時檢查本節課的上課效果,學生做得不錯,只有第1題的第2個有3個學生不懂題意,剩下的題學生做的很好!
3、師:真棒,小朋友們剛學就會列這么多的加法算式,說來也巧,老師認識的一位小朋友——小明今天也學列加法算式,而他一回家就笑著向爸爸媽媽說今天學到的本領,我們去他家看看好嗎?(出示:第23頁第4題)
師:這就是小明的家,漂亮嗎?你能在他的家里發現一些數學問題,列出加法算式嗎?請我們小組合作,要求是:悄悄說――輪流說――全班展示說。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非常困難,因此要想達到好的效果必須將要求提得細致,內容少,讓學生可操作,并在每組選一個管理員,這樣才能基本達到小組合作的目的。】
。ㄋ模┛偨Y收獲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師:在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加法問題?
教學的優點與不足:
1、剛剛上學二十多天,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較好,大部分學生上課狀態都很好,勇于大膽發言,繼續努力。
2、課堂上教師能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自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比較輕松、愉快地活動中獲取知識。
3、由于學生年齡小進行小組合作常常會出現個別學生不參加活動、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不遵守合作規則等,今后還需要繼續練習。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并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2.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3.使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材分析〗
“有幾枝鉛筆” 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時,要利用圖中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看圖交流,從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或學具擺一擺、說一說、算一算,然后引導學生完成教科書上的練習。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創情境,如模擬表演(原來有幾個人,又來幾個人,一共有幾個人)、講童話故事等,鼓勵學生用學具擺一擺、說一說,在具體情境活動中,體會加法的實際意義。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地處城鄉結合地帶,學生的自身素質各不一樣。學生對加法的理解以及計算能力都存在一定差異。我們針對這種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允許有個逐步提高的過程。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教師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紅色粉筆,右手在盒子里拿出1枝黃色粉筆,然后把兩只手中的粉筆合起來,問學生一共是幾枝粉筆。
(二)動手操作,體驗加法含義
1.小朋友們也拿出自己筆盒里的鉛筆,學著老師的樣子試一試。
師:一共有幾枝鉛筆?
生:有5枝鉛筆。
師:你們是怎樣算出5枝鉛筆的?
生:這只手有2枝鉛筆,那只手有3枝鉛筆,合起來就是5枝。
師:對了,這合起來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一個算式表示。
2+3=5 (師邊講解邊板書演示。)
∶
加號
師:把兩部分合起來就可以用一個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們想一想,這2+3=5還可以表示什么呢?
(教師進一步讓學生對算式含義進行擴展。)
生1:還可以表示把2個蘋果和3個蘋果合起來。
生2:可以表示把2本書和3本書合起來。
……
2.擺圓片。
(1)書上是擺桃子,我們可用圓片代替桃子,先擺1個,再擺3個,學生依照老師的樣子擺。
師:一共有多少個?同學們會做這道題嗎?
生:1+3=4。
師:這1,3,4分別表示什么?
(師引導學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體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書上的第2,3題,把2+□=□,□+□=□補充完整。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根據身邊事物提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在我們身邊,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問題呢?
生1:我的筆盒里有3枝筆,筆盒外有1枝筆,合起來一共幾枝筆?
生2:教室一邊墻上有2張畫,另一邊也有2張畫,合起來是幾張畫?
……
(師表揚學生善于發現。)
4.試一試,運用加法含義。(教材第22頁的“試一試”。)
(1)引導學生看圖,要把同類的車子合起來,與警察沒關系。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
(3)組織學生結合圖與同桌說說算式表示的意義。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書上的“練一練”)
1.第1題,放手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讓其先擺學具,直觀得出算式結果。
2.第2題,讓學生看圖,獨立列出算式,再進行小組交流,第2幅圖畫會出現4+1=5,3+2=5兩種情況,教師在集體反饋時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義,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題,先讓學生看圖,找出每個盤子放蘋果的規律,師進一步追問,如果再放一盤蘋果,你認為放幾個?說出理由。
4.說一說,算一算。
(1)學生獨立觀察圖,找出同一類型的東西把他們合并起來,如凳子和凳子合起來,梨和梨合起來,花盆和花盆合起來。
(2)這題具有一定開放性,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符合圖意,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加法,加法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放學后,大家可以在校園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還能發現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下次帶到課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創設學生熟悉的充滿童趣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從書包里的文具、教室里的貼畫這些素材感受到加法的含義。使學生體驗到加法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我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機會。先讓學生拿出學具里的圖片、小棒,通過合并的過程,使學生初步體驗加法意義;然后通過練習提高學生對加法的認識。
學生在列加法算式過程中,容易犯把不是同類的東西合并起來的錯誤。如書上“試一試”的題目,把4輛汽車和1個警察加起來。在出現這種錯誤后,教師要及時強調加法一定要把同類的東西加起來,然后學生在做“練一練”的第4題時,就把同類的凳子、梨、花盆相加了。這一進步說明學生對加法含義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
〖案例點評〗
教師采用了多種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上,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使教與學融為一體,從而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