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k h》教學案例
《g.k.h》是漢語拼音的第五課,在這課之前已經學了六個單韻母和八個聲母。同學們對音節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根念,這本課要求學生會聲母g.k.h能夠讀準音,認清形,并能正確書寫。
第一步我請同學們看情況圖,聽語境歌,引出新課內容。情況圖的內容是一位小弟弟在河邊捉了很多蝌蚪,哥哥看見了說:“小蝌蚪長大了就是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快把小蝌蚪放到河里去吧!”小弟弟聽了哥哥的話,邊忙把蝌蚪放進了河里,這幅圖注意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小動物的“人文精神”所以我就順勢抓住這一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且相對出示 ge.ke.he 三個音節,并且編成兒歌,讓學生熟記三個聲母的讀音:弟弟河邊捉蝌蚪,哥哥跑來勸阻他,小弟弟,具聽話,忙把蝌蚪送回“家”。
第二步是分別學習g.k.h.學習漢語拼音的過程是比較單調、枯燥的,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我啟發學生采取多種方式識記,學“g ”這個聲母時,我問:“g 象什么”一時間小手如雨后春筍高高舉起。
“ g 象9字拐個彎”
“ g 象鴿子的頭形”
“g 象一個小鉤子,上面彎個圈,下面帶個鉤”
“g 象拇指上 ,食指下彎”
………
孩子們七嘴八舌,說了很多方法,我覺得只要學生能準確記住 的字形,什么方法都可以,不限制他們的思維。在學習k和h時,我想如果再用教“g ”的方法,未免會單調,我覺得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所以說,課堂教學應該的變化的,動態的,所以,在學習k和h時,我向同學習們提出了一個要求:你除了編兒歌記住它們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識記呢,有的同學說,畫畫,我馬上說:“這個辦法好”,那么就請同學們畫吧!于是同學們躍躍欲試,畫一挺機槍;畫一棵水草兩只小蝌蚪代表“k”,畫一棵小樹和幾個小蘑菇代表“h”同學們即動腦子,又動手了,學習興趣很高。
第三步,通過聽音樂,唱兒歌來鞏固三個聲母,我找了一盤《拍手歌》的錄音帶,配上我編寫的歌詞:你拍9,我拍9,9字拐彎g g g 你拍k.,我拍k,兩只蝌蚪kkk,你拍h,我拍h,一把椅子.hhh,同學們邊拍邊唱,邊唱邊拍,既鞏固了知識又得到了休息。
第四步,是指導書寫,學生剛學寫拼音,在四線格中,字母往往寫得要么“頂天立地”,要么“偏左偏右”我通過講道理,告訴學生:“字母為什么不能寫滿格呢?因為寫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敬老人,在下要懂得愛護小弟弟,小妹妹,字為什么要在中間呢?因為你坐在中間,左邊和右邊都是你的好朋友,要懂得謙讓”于是這節課每位同學都寫得很規范正確。
這節課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由這節課,我想到了很多:
一、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因此,我覺得課堂教學應該是變化的、動態的而非靜止、僵化的。
二、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可以利用美術的直觀形象功能,音樂的熏陶感染功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