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學案例及點評
2、師:昨晚,你們已經給自己喜歡的季節畫了畫。老師給你們出個主意,把你的畫介紹給你的好朋友和后面聽課的老師。介紹的時候,可以仿照《四季》這篇課文給你喜歡的季節編編詩歌,也可以自己想怎么編就怎么編。行嗎?
學生準備。
3、師:誰愿在全班交流?
師隨時評價:編得真好!真能干!真有創意!(對于說得特別好的:哇!我們班有小詩人了!為他的精彩詩歌鼓掌。)
讓學生畫四季,用畫筆描繪自己喜歡的季節,再向別人介紹,感受美,表達美,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
九、書寫指導:“七”、“兒”
【點評】
這是一節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而又充滿情趣,具有時代氣息的低段閱讀課,這節課在設計中有以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遵循“讀書內化”的閱讀教學規律,本課設計了“初讀──精讀──熟讀──背誦”四個環節,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直接地、反復地接觸課文。從讀準字音,讀順課文,到有感情地朗讀,到擇段背誦,以至全文背誦,“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指導思想和訓練的層次性十分明確。教學過程中,還注意強化閱讀教學的多功能,在讀中識字、學詞句,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進行口語交際,拓展想象,學會合作、創新、競爭和評價;在讀中認識四季,抒發愛美的情懷。使閱讀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知識、長本領、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二、努力開掘語文學習的豐富資源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讓學生在豐富的、整合性的、視野開闊的情境中學習語文,能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課教學,在課前要求學生了解四季的知識,畫畫自己最喜愛的季節。在課堂上,他們借助圖、景理解課文,學習語言;觀看動畫課件,展開想象;朗讀課文,練習說話。這些充盈著情感的教學,引發了兒童的共鳴,促使他們積極參加學習實踐。課未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聯系已有的經驗仿編兒歌,激活兒童的求異思維,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運用語言的規律,享受美的情趣和創造的樂趣。整節課的教學,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實現了課內外、學科間、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聯結、貫通、互補,語文課堂教學也因之更充實、更具活力。
三、改革方式、方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閱讀教學是個性化行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以學定教,把原本屬于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一是選擇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然后再選擇自己的伙伴進行合作學習,學習的結果也讓學生自己匯報、補充,教師只是中國撥作用。二是評價權。學生的朗讀,發言盡量讓他們去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活動形式有個體獨立、同桌之間、群體小組、男女生分隊、自由組合等等,教法生動活潑,學法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活動與交往是發展的源泉。”這些活動有靜有動,實效性強,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由于沒有拘束、強制,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學生在動靜相間的活動中,在自主與合作、主動與互動中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大面積地參與,自始至終地參與,差異性地參與,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