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兒歌。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征。詩歌采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瑯瑯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于學生觀察和想象。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朗讀,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教學本課時要求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字。學會“ ”“乙”兩種筆畫,認識“口、禾、雨、月”四個偏旁。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反復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知道一年四季的特征,除了知道課文中所寫的每個季節的事物,還可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每個季節還有哪些代表性的事物,讓學生認識四季,感受四季的美好,產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設計理念:
1、主動探究從入學開始
學習過程除了被動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現與探究等認識活動。新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轉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倡導探究學習。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二課,我們就重視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主動學習,自己回家尋找四季的特點,并制成圖片。,如:春天,燕子飛回來了;冰雪融化了,青蛙冬眠后蹦了出來;荷花開了;農民伯伯豐收了;下雪了,大家又開始玩雪橇了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有能力收集而且又樂于收集的。
2、初步教給學生學法,讓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結合本課特點,可以教給學生初步的學習方法,如:讀課文――說春天――演春天。這一學習方法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就可以作好鋪墊,層層搭梯,讓孩子初步感悟到,其實有的知識,只要我們認真思考,自己也可以學會的。從而保護學生以后的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小朋友們順利地完成了自學任務: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興趣盎然地講述自己夏天喜歡做的事,流利地回答了課文相關問題。
3、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其中之一是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從讓學生理解課文詞語、句子到學生閱讀方式的選擇,都應注意尊重學生的個人愛好特長,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保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培養了閱讀的興趣。
4、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就是打破原有課程的知識本位、分科主義的做法,加強課程與學生經驗的聯系;同時尊重知識經驗的整合性,倡導課程的綜合化。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采取了多種方法學習語文,這既是新課標語文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更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所決定的,教師枯燥而冗長的講解,勢必讓學生感到乏味。在理解“鞠躬”一詞時,讓學生通過表演體會,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既形象,又生動;在比賽春夏秋冬誰最美的過程中,讓學生分小組拼圖,小朋友們互相合作,拼成了一幅幅雖然有夠精美,但卻充滿童趣,內容也十分豐富。這樣,語文教學與舞蹈、美術等學科自然融合,得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