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成為學習語文的金鑰匙——《菜園里》教學案例
(出示菜單:西紅柿炒雞蛋、蘿卜燒排骨、酸辣、白菜……沒學過的生字注上拼音。)
師:請小朋友先讀讀這些菜名,說說你看愛吃哪幾道菜?
(學生興奮地念菜名,找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名,高興地與同桌交流。)
生1:我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
生2;我喜歡酸辣白菜,酸酸辣辣的,很好吃。
生3:我喜歡吃炒菠菜,菠菜有營養,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力氣大。
師:是嗎?那以后老師也要多吃蔬菜。
……
(簡評: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認識的字,學以致用,學生興奮、自豪,鞏固了知識,活躍了氣氛,發展了語言,還受到了健康教育,學習語文聯系生活,一舉多得。)
片斷5:
師:今天這節課,咱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一些蔬菜,記住了一些蔬菜的名稱,學習了一首關于蔬菜的兒歌。課后,你可以和爸爸媽媽去菜市場,學會認識更多的蔬菜,用彩筆畫下來,再寫上名稱,還可以編幾句兒歌,然后我們一起在教室布置一個“蔬菜瓜果園”好不好?
生(齊):好!
第二天,這項作業學生完成較好,大家都認真畫了蔬菜,有的配了兒歌,且看作品。
(作品一)西紅柿(圖)
西紅柿,紅又圓,
吃在嘴里酸又甜,
營養豐富人人愛。
(作品二)黃瓜(圖)
黃瓜,黃瓜,
身穿綠衣裳,
為什么名字叫黃瓜?
(作品三)蘿卜(圖)
蘿卜進了城,
藥鋪關了門。
……
(簡評:課已完,興猶濃。他們渴望將心中涌動的情感爆發出來,老師開渠引源,讓他們用彩筆去畫,用心靈去寫,用飽滿的熱情去實踐。盡管作品幼稚,有的生字用拼音代替,有的還有家長幫助的痕跡,這沒關系,重要的是孩子們去觀察了,去探索了,去創新了,他們體驗到了觀察與創作的樂趣。)
[教學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無時不變”、“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也做出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生活是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一個支點。《語文課程標準》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在《菜園里》教學設計中,我試圖將生活引入課堂,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探究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習語文的金鑰匙。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孩子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孩子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孩子就會認真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機。片斷1中,將菜園搬進教室,創設生活化情景,將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構建一個開放自主的課堂,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具體的材料,經驗性的知識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注意力,人人躍躍欲試,個個爭先恐后,在這種心態下識字,事半功倍。
二、調動多種感官,聯系生活感悟。
學生在認識和發展上是用“形象和聲音來思維的”,我們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關注生活,關注經驗,在片斷2、片斷3中,教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自主感知,探究發現,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體驗成功中飛揚了個性,明確了事理,發展了語言,感悟了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