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教案3
教學要求1.流利地背誦課文,明確“乎、矣、也、焉、哉”所表達的語氣和“為、語、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認識蜀鄙二僧故事的內(nèi)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fā)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教學設想
《為學》一文能得到廣泛的傳誦,是因為這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論證過程中,插入貧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教給讀者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難而進的精神。這些認識,只有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領悟,因此,教學的起始要緊緊抓住學生自我誦讀、自我領悟這些環(huán)節(jié)。疏通文意應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話的整體意思,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放在對原文的直接理解上,從而改變“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的讀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對《為學》和古文教學的這些認識,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教學要求中的第一條:指導學生流利地背誦課文,做到背準字音、背對停頓、背出語氣。在讀、背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義和作用,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迪。視學生程度,在較好的班級還可以討論文章里所涉及的幾種關系:天下事和為學、為學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難而進相互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印發(fā)茍子《勸學》的片段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方法以導讀為主兼用討論法、自我發(fā)現(xiàn)法。兩課時完成。
按:就體裁而言,本文是議論文,但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立志學習的道理,不宜從體裁特點進行分析。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a(適于一般水平)
一、導入新課。
運用激趣法引入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根據(jù)自己的感受談“天下事有無難易之別”?難易之間是否存在轉化的條件?
調(diào)動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認識、看法,教師及時做出評定。如果學生答出了難易間的轉化條件,那么教師順勢提出“我們學習是否也存在難易之別、相互轉化的可能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論述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如果學生未能答出,教師此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解決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
二、研習課文。
1.學生出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
注出下列字音:逮 怠 迄 屏 鄙 恃 缽 為 語
劃分句內(nèi)停頓示例:“天下事│有│難易乎?”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吾│一瓶一缽│足矣”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結合書下注釋,學生自我領悟為主。教師答疑、體溫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