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
浙江永加鶴盛中學 周作云
內容摘要:自主學習已經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它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改的三個陣地——學校教育,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社會教育,強化自主學習的能力;家庭教育,深化自主學習的效果。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關鍵詞:自主學習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環境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學習已經成為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研究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教育應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準備,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長期以來,“傳道、授業、解惑”,這六個字影響、指導著千百年來的為人師者。然而,“傳”、“授”、“解”的主體都是“師”,如此一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師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都由老師唱主角,課堂成了老師表演的地方,這種“填鴨式”的課堂顯然束縛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沒有兩張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來自不同家庭、具備不同資質、擁有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們呢?因而,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以自由翱翔的廣闊天地,成了時代的呼喚。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識的寶藏?我認為應充分利用好學校、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
一、學校教育,形成自主學習
1、形成民主開放的語文課堂。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才能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伙伴性師生關系,能蹲下身來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想學到什么”、“想知道什么”、“想發現什么”等,耐心聽取每位學生的發言,積極評價每位學生的表現,正確對待每位學生的質疑,即使是不合理的問題,也應寬容,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求異思維,使他們充滿自信地學習,滿懷希望地探索。如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先引導學生:這兩個騙子從皇帝那弄到那么多金銀財寶,靠的是什么手段?學生概括為一個“騙”字,然后我就從這人“騙”字入手,引導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皇帝為什么這么容易上當?騙子膽子真大,他們是怎么想到去皇宮行騙的?大臣們為什么都不說真話?那個小孩子為什么要說真話?……我讓組長用畫寫板把這些問題都一一記錄下來,再由學生自由選擇讀法,自主求知,然后由學生討論交流觀點,發表見解,學生自主學習貫穿始終。課后,我布置學生寫想象作文:“兩人徑往皇宮走去。”以上面的話作結尾,想象這兩個騙子到皇宮行騙前的活動;游行大典回來后……兩題任選其一。從交上的作文來看,大部分的作文想象豐富而又合乎情理。可見這堂課收到了良好效果。
2、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只是一個“盛水容器”,老師這桶水給你多少就裝多少,使學生養成“聽老師所講,記老師所寫,說老師所說”的“習慣”現代教育下的學生應是“挖掘機”,要主動地去開采。“人的主體性從根本上說,就是人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作為教師,只有教會學生自主探究,使其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才能收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我讓學生讀最后一段:“我到現在終于沒有看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孔乙己究竟死了沒有?學生在討論討究的過程中分成了兩大陣營。交流后我又追問:如果他沒死,去哪了呢?如果死了,臨死時又是怎樣的情形?這過程我并沒有去左右他們的思維,而是讓他們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分析歸納,獲取知識。課后他們紛紛按自己的想法給原文續了尾,收效良好。在這兒,學生成了“主角”,而教師則成了“配角”。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獨立、積極的情感體驗正是在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活動課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自我的舞臺。以往常說教師就像演員,需要具備各種才能。在新課程下,我認為教師更應該像導演,把演員這個地位讓給學生,在教師啟發誘導下生動活潑地開展各類活動,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讀讀畫畫,如《大明湖》、《西湖的綠》;場景集中、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的可以讓學生讀讀演演,如《漁夫的故事》、《曹操煮酒論英雄》。我在教《木蘭詩》時,有一學生質疑:“‘阿姊聞妹來,當窗理云鬢’,姐姐應該是對著鏡子整理頭發,文中怎么是對著門呢?”一時間同學們都愣住了,繼而教室里像炸了鍋似的,大家各說各的,我靈機一動,說:“你們能不能把姐姐當時的樣子給再現一下?”開始上來的幾個同學都只是站在門口動一動頭發就下去了,后來一個男同學上來,先是踮起腳尖,然后一邊弄頭發一邊左顧右盼,我就趕緊問:“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姐姐十年沒見木蘭了,她此時內心一定很急切。”至此,大家的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說得好:“愛探索,喜嘗試是孩子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創造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嘗試各種角色活動,畫家、導游、小老師、醫生……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求知。
4、適當轉換教育角色。在教學中,有時讓學生轉換角色,也是自主求知的途徑之一。學生確定內容后推舉“小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鉆研課文,查找資料,由他們自己去設計講課方案、作業 練習,然后在小組內講課,有較突出的還可以讓其在班展示;還如我幾次上作文講評課時,將之設計成了“頒獎大會”,由學生主持活動,并由學生代表進行評價,對學生代表和老師共同評出的“最具魅力作品”、“最佳開篇獎”等獎項進行頒獎,整個過程學生興趣盎然,從此大家非常重視對文章的修改,也敢于對別人的文章“指指點點”了。可見,轉換角色也有利學生自主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
二、社會教育,強化自主學習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要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里充分地得以實踐。實踐性的學習是學生獨立運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親身體驗并在體驗中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自主學習的較高層次,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天地,更充足的時間,對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自我調整、自我監控、自我反饋。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生活、工作的能力,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做好準備。
1、組織各種社會活動。活動教學拓展了學生求知渠道,它重視引導學生對社會的觀察,使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如我在教了《向沙漠進軍》之后,要求學生對楠溪江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寫出調查報告,同學們為了完成任務,紛紛利用課外時間自發地去實地考察向村民詢問、到書上翻閱……有幾個同學的調查報告還被語文組貼到宣傳欄上展出。此外,還可以春天組織春游活動,野炊活動,清明組織學生參觀烈士墓,重陽節組織學生慰問老人等等,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地運用語文,成為課堂自主學習的延伸。
2、開展各種搜集活動。“生活處處是語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廣泛搜集各種資料,如廣告、布告欄、對聯、店鋪名、民間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等等,讓學生在富有趣味的搜集活動中自主地吸取知識,從而激發自主學習的欲望,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家庭教育,深化自主學習
“5+2=0”,這是從負面角度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聯系起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緩慢的,甚至是無效的。
1、形成自主求知的家庭環境。家庭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在每次家長會中,我都會和家長交流如何自主求知,如課外書籍的選擇與購買,電視節目的選擇與收看,網絡的有效利用,正確的人際交往等等,使學生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自主求知。
2、開展有趣的家庭活動。今年鶴盛中學附近的周姓在修宗譜,我就把班內的學生以周姓為主,分成幾個小組,給這些周姓的學生編寫家史,使學生增加了知識,同時又鍛煉了能力。此外,還可以組織家庭會議、給做生意的家長設計廣告詞、調查家庭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家鄉傳說等等,進而與家長進行平等對話,拓寬了自主學習的空間。
總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現代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只有把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密切聯系起來,在優化環境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主他們在自我體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書目:
[1]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3]《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