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
----21世紀教材《耳朵上的“星星”》
教學要求:
1、思想教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美德。
2、基礎知識: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句段讀出語氣。
3、基本技能:培養朗讀和閱讀能力,注意語言的積累。
教學過程 :
導入 :
同學們,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自學:
帶著問題讀課文,邊讀邊在書上找一找,畫一畫。
小組合作學習
把你們找到的答案在小組里說一說,沒找到答案的同學可以問一問。
匯報、解疑(落實基礎知識)
問題1:螢火蟲為什么會落在小松鼠的耳朵上?
生:因為小松鼠不拔草、不摘花。
師:小松鼠為什么不拔草、不摘花?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
生:因為小草怕疼。讀一讀。
生:因為小花怕疼。讀一讀。
師:小草、小花怕疼應該怎么讀?自己讀讀。
師:我就是小松鼠,你們是小草,讓我們來讀一讀。
生:別拔,別拔,我要疼的!
師:你為什么讀得這么著急?
生1:因為我怕小松鼠把我拔下來。
生2:因為讀慢了小松鼠就把草拔下來了,小草會死的。
師:同桌分角色,一人讀小松鼠,一人讀小花。
生:同桌分角色朗讀,然后指名讀。
師:螢火蟲落在小松鼠的耳朵上還因為什么?自己讀讀第四自然段。
生:因為草地是螢火蟲玩耍的地方,花叢是螢火蟲睡覺的地方。讀。
師:草地和花叢除了是螢火蟲玩耍、睡覺的地方,還是誰的好地方?
生1:是蝴蝶玩耍、睡覺的地方。
生2:是蜜蜂玩耍、睡覺的地方。
生3:是蜻蜓玩耍、睡覺的地方。
生4:是人們休息、欣賞美景的好地方。
師讀旁白,生讀螢火蟲說的話。
小結:小松鼠為了保護花草,為了讓螢火蟲有玩耍、睡覺的地方,而沒有拔花草。
問題2:當螢火蟲落在小松鼠的耳朵上后發生了什么事?
課件演示:兩只螢火蟲飛來落在小松鼠的耳朵上閃閃發光。
師:觀眾看到這種情景什么表現?讀讀第六自然段。
生:驚呆。
師:“驚呆”是什么意思,你能演一演嗎?
生:演“驚呆”的樣子。
師:結合自己剛才的體會,說說觀眾為什么會驚呆?
生1:因為小松鼠太美了。讀。
生2:因為小松鼠的耳朵上有兩顆星星。讀。
師:這是兩顆什么樣的星星?
生:螢火蟲裝扮的星星。
師:星星要加引號。
生:齊讀第六段的最后兩句。
小結:小松鼠非常漂亮。
問題3:為什么說“星星再美,也比不過小松鼠耳朵上的‘星星’”?
生:小組討論。
生1:星星雖然很美,但小松鼠更美。讀。
生2:小松鼠不僅外表美,心靈更美。讀。
生:同桌對讀,齊讀最后一句話。
聯系生活實際
師:你們喜歡小松鼠嗎?你打算對它說什么?
生1:小松鼠,我要像你學習,保護花草。
生2:我不再踩草地了。
小結:我們要用愛心去保護大自然,讓它變成美麗的家園。
演課本劇
師:你們喜歡哪段就讀哪段。
生:讀。
師:把你喜歡的段落在小組里分角色演一演。指名演。
生1組:分角色演第三自然段。評。
生2組:分角色演第六自然段。評。
小結:今天你們打算給自己留什么作業 ?
生1:我要像小松鼠一樣保護花草樹木。
生2:我要為小草立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青青的草,怕你的腳。”
生3:我要統計一下有多少人做到愛護花草了,對這些人要給以表揚、獎勵。
小結:你們說的很好,就按你們的想法去做吧。
背景分析:
《耳朵上的“星星”》一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只小松鼠不拔草、不摘花,兩只螢火蟲落在小松鼠的耳朵上給它當飾物,小松鼠顯得更漂亮的故事。富有濃厚的兒童情趣,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所喜愛。這課書的訓練重點是培養朗讀和閱讀能力,讀出語氣。難點是理解“星星再美,也比不過小松鼠耳朵上的‘星星’”的意思。本案例的教學內容是識字課之后的分析課。
如何使這篇有趣的課文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引導自主提問,營造思維空間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教師要善于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營造廣闊的空間,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本身就是積極思考的結果。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關鍵在于教給他們提問方法,培養他們主動提問的意識。
《耳朵上的“星星”》一課的課題新穎、有趣,有利于學生產生好奇心。因此,在學生讀完課題后,教師引導學生看課題,問:“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立刻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問:“誰的耳朵上有星星?”有的問:“耳朵上為什么會有星星?”還有的問:“是天上的星星嗎?”從以上幾個問題可以看出,學生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尤其是“耳朵上為什么會有星星?”一題貫穿了全篇課文,是學懂全篇課文內容的關鍵問題。由此可見,學生不但能提出問題,還很會提問題。教師把提問的權力交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自主、開放的思維空間。
引導自主發現,營造探究空間
葉圣陶老先生指出:“所謂教師之主要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淘淘講學,學生默默聆聽。”“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由此可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教師沒有把答案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先自己讀課文,邊讀邊在課文里找答案;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在小組里說一說,沒找到答案的同學在小組里聽一聽。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去尋找、去發現,進而形成生生共同探究的場面。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并找到問題的答案時,各個臉上蕩起了自豪的笑容。
運用多種手段,引導讀中感悟
新大綱強調,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課文內容雖然比較淺顯、易懂,學生讀幾遍課文就能明白,但如何使淺顯、易懂的小文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學有情趣,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在學習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使學生進入角色,入情入境。
角色朗讀,引導學生入境(即問題1)
進入角色的朗讀,是學生感悟課文語言的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學中,教師自己成為小松鼠角色,學生成為小草角色,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把學生帶進了青草遍地的花園里,當“小松鼠”要拔草時,學生不約而同地說:“別拔,別拔,我要疼的!”這時,教師抓住時機問學生:“小草,你為什么這么著急地說呀?”“如果我不趕緊說,小松鼠就把小草拔掉了。”學生急切地回答。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情境,讀起課文來那么動情,無需教師再過多地教學生怎么讀。角色朗讀不僅提高了學生自身的朗讀水平,也為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2、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入境(即問題2)
課文中描寫兩只螢火蟲悄悄地落在小松鼠的耳朵上,那奇妙的情景使臺下所有觀眾都驚呆了。奇妙的情景究竟什么樣?這是學生想象不到的,也是課文的難點。教師通過課件演示,生動、形象、直觀地再現了這一情景,當學生親眼看到螢火蟲在松鼠的耳朵上不斷地發光時,不時發出驚訝聲、贊嘆聲:“太美了!”學生在美的情境地烘托下,在讀“小松鼠從來沒有這么漂亮過!它耳朵上有兩顆‘星星’。”兩句話時,動聲動色,十分投入。難點不攻自破。恰當地使用課件,不但深深地吸引了學生,而且幫助學生很好地感悟了課文內容。直觀手段的運用,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
注重心理特點,設計課堂活動
好動、愛玩是兒童的天性,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學生樂于參與。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考慮到它的實效性,讓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載體。
表演就是一種實效性強,學生愿意參與的課堂活動。在學完課文后,教師說:“你們喜歡哪段,就可以演哪段。”這一下,學生可歡實了。由于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很熟悉,因此立刻進入了角色。表演文中內容,那一招一式真像那么回事,有的學生甚至改編了內容,為課文增色不少。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氣氛歡快。學生在人人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既要用耳朵聽,用眼睛看,又要用口講,還要動腦筋思考,耳、眼、口、腦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整體的綜合運用能使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強知識延伸,促進自由發展
課堂不是語文學習的終點,而是學生語文實踐的起點。課堂的空間是有限的,要讓學生在課堂延伸中走入生活,接觸社會,進行語文實踐。課后,教師問學生:“你們打算為自己留些什么作業 ?”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我要保護花草樹木。”有的說:“我要立塊牌子,上面寫著:青青的草,怕你的腳。”還有的說:“我要做個統計,看看有多少人注意環保。”……教師在布置作業 時換個角度,就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去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課后延伸為學生開辟了生活中的語文課堂,讓他們在廣闊的生活中去自由地發展,從而深深地體會出“生活中處處皆語文”。
注重學科整合,構建橫向聯系
新課程體系更加注重學科間的融合。教師在備課時,要有個橫向的把握。考慮到教材與相鄰學科教材的聯系,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語文老師在講《耳朵上的“星星”》一課時,就同美術老師、思品老師一起大膽嘗試了語文、美術與思品相融合的整合式教學。《耳朵上的“星星”》一課,教師在講述一只小松鼠不拔草、不摘花的過程中,就滲透了環保教育。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更加喜歡小松鼠了,而且還深深地意識到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語文教學激起了學生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熱情。美術老師在講《我喜歡的小動物》一課時,告訴學生只有保護了環境、保護了大自然,小動物才有了生存的家園。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升華,用自己的愛心捏出了千姿百態的小動物,然后把它們放進老師事先布置好的“大森林里”,這些動物仿佛真的回到了大自然。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品味到愛護小動物的真諦。
思品老師在講《環保在我家》一課時,進一步啟發學生:要想保護“大家”的環境必須先保護好“小家”的環境,那么,你在家里是如何做的呢?學生立刻展示自己的環保行動:有的拿出自己的畫,一間剛裝修完的居室,墻角的一桶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油漆桶上寫著:“我是環保漆!”有的拿出兩個塑料袋向大家介紹哪種是環保塑料袋,還有的拿出自己為媽媽做的布口袋,不讓媽媽再使用白色塑料袋等。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了環境。
語文課、美術課和思品課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既加強了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又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得到延伸。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一層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多種能力于一體的綜合能力。
我在新課程實驗中深深地體會到,要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教師就一定要根據孩子們的心理需求,讓他的思維始終處于“憤悱”的態勢中,這樣孩子們便不知不覺地進入到學習的角色之中,他們的思維將最大限度地積極、活躍起來,對學習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地去探究未知的領域,他們在親身的學習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獲取新知,不斷主動地建構新的知識體系。他們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樂于”開動腦筋,主動去“學”知識,最終達到“會學”的目的。我們所說的“學生的主體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才真正落到了實處。同時新課程實驗也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所有教師要抓住機遇,多學習、多實踐、多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