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心中的那幅風景
----戲劇教學編劇有得
[活動名稱]放風箏,找春天,學編劇。
[活動類型]利用第二課堂,組織學生春游活動。
[活動理念]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是新課程體系所提出的主體性教育的重要內容,我校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教育實踐中,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作為新的理念,以文本教學為紐帶,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第二課堂為載體,讓學生與實踐面對、與書本擁抱、與人類崇高的創(chuàng)新精神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與人文情懷。
[活動目的]結合各年級教材中的戲劇教學,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做一些淺顯的編劇作業(yè)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戲劇的鑒賞能力。
[活動背景]“放風箏”是我校第二課堂的傳統(tǒng)活動項目之一(我校有400米標準跑道的體育場地,具備活動的條件)。每年的清明節(jié)前后,我校政教處專門組織這一活動,從學校創(chuàng)辦以來,就一直堅持下來。要求學生自制風箏進行放飛,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陶冶寬廣、高遠的人生情懷以及人生無止境的信念。
[參加人群]本校在籍學生,各班級放風箏的學生代表和各班主任。
[組織實施過程]學校由政教處牽頭,成立了放風箏活動的評審領導小組,對風箏的形狀、色彩、放飛的技巧、高度進行評選,對在活動中取得優(yōu)勝的班級體和個人記入活動檔案并頒發(fā)榮譽證書。
[活動指導]
新課程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也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就拿“戲劇文學單元”的教學目的來說吧,它不但要學生學習繼承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要為學生終身受教育,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鋪好平臺。因此,教學戲劇這一文學樣式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做一些淺顯的編劇作業(yè) ,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戲劇的鑒賞能力。
如唐代詩人賈島《尋隱者不遇》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詩人訪問一位隱居的人,可是沒有遇到。這一情節(jié)是通過他和童子的對話表現出來的。可以讓學生編成短劇片段。
[時間]某日。
[地點]松下。
[場景]崇山峻嶺,樹木蓊郁,云霧繚繞。
[人物]詩人;童子。
[人物臺詞]
詩人:你的師傅在家嗎?
童子:我的師傅采藥去了。
詩人:他去哪兒采藥了?
童子:他就在這座山里。
詩人:你能不能給我指路?
童子:(為難)……可是山上云霧繚繞,我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呀!
完成上述的編劇作業(yè) 淺而易之,學生容易下筆。有些語文雙基扎實的學生還能生發(fā)開去寫。這里要說的是教師要在指導學生編劇的同時,教給學生一些編劇的常識。對于課本劇的編寫,可以選擇小說等情節(jié)較強的敘事作品,例如《孔乙己》《范進中舉》《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還有像《驛路梨花》《最后一課》《小橘燈》《變色龍》《七根火柴》等等。改編時先從小話劇學寫起,如果原文篇幅較長,可以寫其中一個片段,也可以取其中某個場景寫成小品。改編應注意劇本的一般特點:
(一)劇本必須把發(fā)生在不同地點和長時間里的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臺和有限的時間內表現出來。劇本不像小說、散文那樣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要求時間、人物、情節(jié)、場景高度集中,篇幅不宜太長,人物不能太多,場景也不能太多。改編課本劇,最好是寫成短小精悍的獨幕劇。
(二)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各種文學作品都要表現社會的矛盾沖突,戲劇則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矛盾沖突表現得更集中、更尖銳。
(三)劇本的語言主要指臺詞。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劇本主要通過臺詞來推動情節(jié),表現人物性格,因此,劇本的語言要求簡練、生動、個性化。
另外,舞臺說明(或者叫舞臺提示)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的文字,寫在第一幕(或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展開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
總之,課本劇來源于課文,可以改變?yōu)檎n本劇的內容很多,我們應選擇那些以對話推進情節(jié)、表現主題且人物形象鮮明便于表演的課文,改編為課本劇。也可以從生活中選擇好的題材編寫成小劇本。寫好后的作品,可以結合課外活動指導學生排練上演。“讓他們自己演,讓美好的戲劇藝術之花成為校園中一道矚目的風景線,讓中小學的課堂里、教室中經常有文明戲劇的笑聲、鼓掌聲,也讓那些有演出才能的青少年受到鍛煉,脫穎而出,成為戲劇隊伍中的后繼者和新生力量;更是為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作出一份應有的貢獻。(《提倡課本劇和學生演劇》葉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