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精選2篇)
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是做人的基本品質。
能力目標:懂得如何鑄造判斷是非善惡的良知的標尺,學習明善惡,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以道德和法律鑄造自己的良知標尺,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教學重點】: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
【教學難點】:學會在生活中辨別是非。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模擬情境、啟發、引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新課:
第一步:閱讀材料
第二步: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分別分析,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應該有的行為,分組討論并作是非判斷。
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二:這四件事情,或類似的事情,你認為應該怎樣做呢?應該如何處理同學間的關系?怎樣交朋友?
第四步,結合問題三,學習心靈導航第一段,讓學生歸納如何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并把它作為是非判斷的標準,與同學朋友交往要有原則,講是非。
活動二:講授新課:
1. 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
(1)做人必須有一把良知的標尺——正確的是非觀
我們在生活中做許多事情都離不開價值判斷,都要講一個好壞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惡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問題。只有當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善惡是非以后,才能決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揚善抑惡。判斷是非善惡需要有正確的標準,這就是一把良知的標尺。
討論:良知的含義是指什么?
(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判斷善惡是非的能力。在本課中,良知就是指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所謂“是”指對的、正確的。所謂“非”是指錯誤的、不對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確與錯誤。所謂“善”,就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合理性。滿足需要是從人本身的出發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許多層次。所謂“合理地”是指滿足形式的客觀合理性,是就社會而言,具體地說就是在社會當中個人需要的滿足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樣一來,善就不是一個單純的主體的,也不純粹社會的,是主體的、社會的、歷史的。所謂“惡”,就是與善相對的東西。)
(2)怎樣鑄造良知的標尺
討論:怎樣鑄造良知的標尺?
(在每個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觸、判斷、處理各種事情的過程中,通過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樣的選擇,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確立等途徑,一個人的是非善惡觀就會逐漸清晰和堅定起來。)
(3)學會在生活中辨別是非
社會生活非常復雜,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不同,價值標準也不一樣。也就是說,人們是用不同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事物的。選擇哪一種價值標準,追求什么樣的人生目標是人的自主行為。
教師可以給學生舉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價值標準的例子:以發財致富為標準、以出人頭地為標準、以清閑享受為標準、以奉獻社會為標準、追求創造發明的成就、追求家庭幸福、追求個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穩、追求轟轟烈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引導學生思考,在各種各樣的價值觀、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斷,如何選擇?
(這就要看有沒有正確的標尺。在青少年階段,人生標尺的選擇,決定你將會成為怎樣的人。)
布置作業:應該如何處理同學間的關系?怎樣交朋友?
【教師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體會生活中許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斷,明確做人要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這就是鑄造良知的標尺,懂得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斷。
【后記】:
1、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氛圍活躍,在活動中學生參與、合作、探究意識得到增強。
2、本節課以學生活動為主,多種形式,教學內容比較豐富
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 篇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是做人的基本品質。
能力目標:懂得如何鑄造判斷是非善惡的良知的標尺,學習明善惡,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以道德和法律鑄造自己的良知標尺,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教學重點】: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
【教學難點】:學會在生活中辨別是非。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模擬情境、啟發、引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新課:
第一步:閱讀材料
第二步: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分別分析,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應該有的行為,分組討論并作是非判斷。
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二:這四件事情,或類似的事情,你認為應該怎樣做呢?應該如何處理同學間的關系?怎樣交朋友?
第四步,結合問題三,學習心靈導航第一段,讓學生歸納如何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并把它作為是非判斷的標準,與同學朋友交往要有原則,講是非。
活動二:講授新課:
1. 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
(1)做人必須有一把良知的標尺——正確的是非觀
我們在生活中做許多事情都離不開價值判斷,都要講一個好壞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惡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問題。只有當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善惡是非以后,才能決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揚善抑惡。判斷是非善惡需要有正確的標準,這就是一把良知的標尺。
討論:良知的含義是指什么?
(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判斷善惡是非的能力。在本課中,良知就是指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所謂“是”指對的、正確的。所謂“非”是指錯誤的、不對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確與錯誤。所謂“善”,就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合理性。滿足需要是從人本身的出發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許多層次。所謂“合理地”是指滿足形式的客觀合理性,是就社會而言,具體地說就是在社會當中個人需要的滿足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樣一來,善就不是一個單純的主體的,也不純粹社會的,是主體的、社會的、歷史的。所謂“惡”,就是與善相對的東西。)
(2)怎樣鑄造良知的標尺
討論:怎樣鑄造良知的標尺?
(在每個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觸、判斷、處理各種事情的過程中,通過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樣的選擇,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確立等途徑,一個人的是非善惡觀就會逐漸清晰和堅定起來。)
(3)學會在生活中辨別是非
社會生活非常復雜,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不同,價值標準也不一樣。也就是說,人們是用不同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事物的。選擇哪一種價值標準,追求什么樣的人生目標是人的自主行為。
教師可以給學生舉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價值標準的例子:以發財致富為標準、以出人頭地為標準、以清閑享受為標準、以奉獻社會為標準、追求創造發明的成就、追求家庭幸福、追求個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穩、追求轟轟烈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引導學生思考,在各種各樣的價值觀、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斷,如何選擇?
(這就要看有沒有正確的標尺。在青少年階段,人生標尺的選擇,決定你將會成為怎樣的人。)
布置作業:應該如何處理同學間的關系?怎樣交朋友?
【教師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體會生活中許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斷,明確做人要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這就是鑄造良知的標尺,懂得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斷。
【后記】:
1、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氛圍活躍,在活動中學生參與、合作、探究意識得到增強。
2、本節課以學生活動為主,多種形式,教學內容比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