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政治八年級下冊復習提綱(精選3篇)
陜教版政治八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篇1
第九課 親近社會
內容要點:
1、我們的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與社會的美好緊密相聯。我們要主動去發現,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熱愛社會,親近社會。
2、社會生活是多色調的,難免出現貧困、不公等社會問題,我們的社會是在發展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她的美好。
3、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是什么?
答:a、社會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條件。
b、社會越發展,個人發展的機會越多 。
c、個人離不開社會
4、熱愛社會,親近社會,我們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實,體現生命的價值。我們要親近社會,利用社會給我們提供的條件不斷進取,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當你身處困境的時侯,不要悲觀,不要抱怨,積極努力,求助社會,終會跨越人生的難關。
5、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的作用:
a、有利于形成完善人格
b、能促使人樂觀向上,愉悅生活
c、親近社會,融入社會,將個人與社會聯系起來,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6、親近社會的方法:
⑴、關注社會 a、關注國家大事 b、關注身邊的小事。
⑵、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的美好 a、遵守社會公德 b、遵守秩序和規則,有利于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 c、愛護公共設施
⑶、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a、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做起。
b、看到別人遭受痛苦和不幸時,要竭盡全力的去幫助救援。
c、參加公益活動,造福社區,造福社會
感悟名言。(p14)
第十課 學會選擇
1、做人是做事的基礎,要做好事,必須先學會做人。學會做人,要培養良好的品質,具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2、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評價是一種無形而強大的社會力量,它約束和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明辨是非,彰善癉惡,仍是現代社會的共同取向。
3、在當代中國,明辨是非,區分善惡的標準是什么?
答: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最大多數人的需要和利益,推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評價是非善惡的根本標準。它主要難過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出來。
4、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5、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6、道德的含義:道德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習俗和社會嶼論,確定是非善惡的界限,引導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
7、在復雜有社會生活中,我們要明辨是非善惡,做正直的人。
8、在復雜有社會生活中,怎樣做正直的人?
答:①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②善于做出正確的選擇。
a 、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屈從伙伴的壓力而做錯誤的事情。
b、敢于對他人做的錯事提出反對意見。
c、如果做了錯事要敢于承擔責任。
9.具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分清是非善惡是人生修養中的重要內容.
感悟名言。(p26)
第十一課 競爭與合作
1、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必然存在的現象,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
2、個人與個人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都存在競爭與合作。
3、怎樣正確認識競爭?
答:競爭既有優點又有,優點是競爭可以開發人的潛能和智力,提高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競爭能促進經濟的發展;缺點是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要客觀看待競爭。應對競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對自己有個實事求是的評價,在競爭中要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
4、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⑴、合作不僅是應對競爭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是實現自我發展的必經之路。
⑵、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合作。
⑶、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合作。⑷、合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
5、怎樣提高競爭意識?
答:①、增強競爭意識。②、提高競爭能力。③、既要勇于競爭又要善于競爭,但不能采取不正當手段。④、在競爭中要培養團結合作,樂于助人的品質。
6、在競爭中應注意:
①、誠實守信。 ②、遵紀守法。
③、公平公正。④、遵守競爭的規則。
7、怎樣培養合作意識?
答:①、從身邊小事做起。②、參加集體性競爭活動。
8.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競爭與合作構成了人生和社會生存.發展的兩股力量,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競爭與合作是統一的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任何競爭都離不開合作,競爭的基礎在于合作 ,沒有合作的競爭是孤單的競爭,這種競爭是沒有力量的;另一方面,合作能更好的競爭,合作越好,力量越強,競爭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對于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說,競爭與合作是同樣重要的,缺一不可的.
感悟名言。(p39)
第十二課 維護權利 適應社
1、我的受教育權
(1)、教育的重要意義
①、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
②、教育能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能提高創新能力,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能增強民族凝聚力。
(2)、受教育權的含義: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①、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教育物質幫助的權利。
②、受教育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不容侵犯,一旦受到侵犯,我們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
(4)、受教育權的內容:
①、學齡前兒童接受學前教育。
②、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③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接受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④成年人接受成人教育。
⑤從社會其他合法教育機構、教育途徑接受教育。
(5)、義務教育
①、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②、義務教育是依照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③、“義務教育”中的“義務”是指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適齡兒童、少年都應盡的義務。
④、我們要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和義務教育;遵守法律和學校規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既對個人成長和家庭有利,也對國家和社會有利,既是道德責任,也是法律義務。
(6)、對"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的正確理解:
①、一方面,教育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個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擺脫愚昧為個人的自立生活奠定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獲得知識,知識改變命運.
②、另一方面,當人們通過接受教育獲得科學知識和發展技能后,在改變自身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教育成就未來
2、我的經濟權利
(1)、什么是財產所有權?
答:財產所有權,指財產所有人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2)、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合法財產。
(3)、合法財產的含義:合法財產是指財產取得的方式、方法、內容符合法律的規定。
(4)、保護財產所有權的手段有民事法律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其中刑事法律手段是最嚴厲、最有效的保護方法。
(5)、財產繼承的方式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方式。
(6)、法定繼承的含義:法定繼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遺產分配原則的一種繼承方式。
(7)、法定繼承的順序:第一順序繼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8)、遺產分配原則:一般應當均等,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不均等。
(9)、遺囑繼承的含義:遺囑繼承是指被繼承人生前可以立遺囑將個人合法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數人繼承的一種繼承方式。
(10)、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不受侵犯,我國法律規定,國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繼承權。
(11).智力成果權的含義:智力成果權,也叫知識產權。它是法律確認的人們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
(12)、智力成果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等。
(13)、公民的智力成果權不容侵犯。中學生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智力成果權。
感悟名言。(p56)
陜教版政治八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篇2
第十三課 騰飛的中華
1、幸福時光 美好生活
(1)、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國家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①、國家方面:商品豐富,市
場繁榮;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不斷增強;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人們的主人翁地位進一步加強;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成就斐然;文化事業發展迅速;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開展廣泛;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申奧成功。
②、人民生活方面:解決了溫飽問題,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余錢用于各類投資;旅游成為一種生活時尚。
2)、旅游休閑走進人們的生活并迅速發展,反映了:
①、人們的休閑方式發生了變化。
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3)、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取得了那些成就?
答: ①、城鄉市場非常繁榮。
②、基礎設施的顯著改善 。
③、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家財政收入增長顯著。
(4)、推行和完善村民自治具有什么重大的意義?
答: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實現村民當家作主。保持農村穩定發展。
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5)、政務公開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①、有利于打造“透明”政府,推進民主法治建設。
②、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貪污腐敗。
(6)、我國文化事業發展迅速,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 ①、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②、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③、體育事業蒸蒸日上。
(7)、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華的騰飛,離不開中國共產黨,我們要無比熱愛中國共產黨。
(8)、我們應該怎樣熱愛中國共產黨?
答: 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②、繼承黨的優良傳統。
③、向身邊的優秀黨員學習。
④、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好好學
2、輝煌歲月 壯麗畫卷
①、一國兩制:“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一國兩制”。“一個國家”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兩種制度”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
②、中華的騰飛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要無比熱愛中國共產黨。
感悟名言 (p72)
第十四課 導航明燈
1、永不褪色的旗幟
(1)、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
①、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 ——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②、第二次飛躍:鄧小平理論(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
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一系列基本問題
③、“三個代表”()①進一步的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②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個代表”的意義:“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
②、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
③、內容: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⑤、是統一的整體(關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統一的整體。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先進文化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和前提,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目的和歸宿。
⑥、地位及作用:
a、“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強大的理論武器。
c、“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全黨全國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d、“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
(3)、中國共產黨
①、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②、莊嚴使命: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走向現代化的總綱
(1)、正確認識和把握基本國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制定基本路線的基本依據。
①、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②、1956年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過渡,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
③、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①、含義:
第一,就社會性質而言,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
第二,就發展程度而言,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②、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
③、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3)、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原因:
①、現階段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
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①、內容——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核心內容——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含義——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就是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
重要性——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a、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b、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c、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d、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6)、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意義是什么?
答: ①、能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②、能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③、能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④、能實現人民群眾人根本利益。
⑤、能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7)、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①、原因: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證
②、怎樣堅持:
a、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b、必須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關系(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c、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8)、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
內容——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意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
a、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b、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c、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證;
d、才能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作用:
①、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證。
④、才能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
(9)和改革開放(強國之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
改革的目的——為了更好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改革的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檢驗改革成敗的標準——“三個有利于”
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10)、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面對從未遇到過的所有問題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答: ①、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1)、怎樣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答: 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②、必須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關系。
③、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④、最基本的國情: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感悟名言:(p87)
陜教版政治八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篇3
第十五課 特色制度
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我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2、我國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作住,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
對三者關系的理解:
a、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b、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c、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d、發展社會主義民族政治,最根本的是把三者有機統一起來。
4、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1)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2)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
二、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制度
1、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集體,混合經濟中的國有、集體成分
(2)含義及作用:
a、國有經濟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積聚著我國最先進的生產力,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擔負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重要任務。——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b、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共同致富的原則,可以廣泛的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強積累和國家稅收。
(3)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主要體現:
a、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b、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
(4)實現形式多樣化——過分制為主要實現形式
(5)多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私營、外資
(6)這一制度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
2、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人民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
(2)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目標——共同富裕
(3)對共同富裕的理解: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只有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形成示范效應,并通過先富者帶動和幫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4)現階段我國的分配方式:a、按勞分配;b、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c、按生產要素分配;d、福利性分配。
(5)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按勞分配
3、讓一切創造社會成服的源泉充分涌流?
(1)正確認識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一切有益 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都應該得到承認.尊重和保護..
(2)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創業機制,大膽創新,實現社會和經濟 的發展
(3)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活力.